河北阜平縣駱駝灣村:生態富民造就“幸福灣”
最近,阜平縣駱駝灣村的劉二新正忙著給香菇棒鑽孔“通氧”,促進菌絲生長。“有專業的公司給我們提供菌棒,統一規劃、管理和銷售,什麼都不用我們操心。”劉二新在駱駝灣村食用菌種植基地承包了3個香菇種植大棚,一年能收入6萬多元,生活越來越富足。種植基地裏,75棟黑色的香菇大棚依坡而建,蔚為壯觀。
10月20日,記者走進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龍泉關鎮駱駝灣村,一座座新民居在青山綠水間依坡而建,乾淨整潔的民宿小院錯落有致,寬敞平坦的柏油路連起整個村莊。村口,“我們過上了好日子”8個紅色大字格外醒目。
誰又能想到,11年前的駱駝灣,土地貧瘠、交通閉塞,是阜平縣最貧困的村莊之一,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只有950元,全村277戶村民分散地住在9個自然村,只有主村有一條3米寬的水泥路通向外界,其他自然村都是坑坑洼洼的石頭路,房子多是土坯房。“山高溝深龍泉關,石頭縫裏掙錢難”,山歌傳唱了一代又一代,一個“窮”字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習近平總書記頂風冒雪來到阜平縣駱駝灣村和顧家臺村,向全黨全國發出脫貧攻堅的動員令。“這些年,我們按照‘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開發生態旅遊則搞生態旅遊’的發展思路,通過‘企業+村集體+農戶’的經營模式發展鄉村振興旅遊項目,形成了集觀光、餐飲、住宿為一體的特色旅遊體系。”駱駝灣村黨支部書記顧瑞利説,村莊蝶變就是從那時開始的。
“以前住的是土坯房,窗戶都是用紙糊的,到處透風。”自家院落裏,59歲的村民劉彥風正在晾曬蘿蔔幹,一旁的月季花開得正艷,劉彥風笑得很開心,“平日裏,我在離家不遠的農家院打燒餅,每個月能掙2500元。”除了務工收入,她家的3間房屋租給旅遊公司做民宿,一家人吃上了“旅遊飯”。
“目前,我們依託山水人文資源,從‘紅綠融合’的傳承創新,到‘紅綠生金’的生態價值轉化,聚力打造集文化、觀光、休閒、康養等於一體的産業發展體系,不斷開發新項目、拓展新業態,把旅遊康養産業做大做強。”龍泉關鎮黨委書記韓文博介紹,鄉村振興關鍵是産業要振興。
新産業給村民帶來了新生活,鄉村旅遊也吸引了眾多年輕人返鄉創業。北漂十幾年的任二紅也搭上村裏發展旅遊業的快車,2019年,他在家門口開起了便民超市。任二紅家位於村子中央,原先破舊低矮的泥土小屋如今已變成青磚灰瓦的新房子。現在,他除了開超市,還把家裏老房子改造後租出去做民宿。“超市平常一天的流水在1000元左右,加上民宿收入,一年能有十幾萬元。”這幾年,來到駱駝灣旅遊的外地遊客逐漸增多,任二紅每天忙得不亦樂乎。
龍泉關鎮包村幹部曹建平介紹,目前駱駝灣村打造具有太行民居特色的民宿78套,打造包括餐飲住宿、培訓拓展、娛樂休閒在內的20多種業態,輻射帶動全村371人實現就業,2022年接待遊客共計45萬人次,實現村集體收入106萬元。
駱駝灣入村主路旁,一家名叫“龍渝食府”的飯館門庭若市。今年50歲的顧彥平曾在北京當過20多年的廚師。兩年前他回到村裏開了這家飯店,在家門口當起了老闆,“現在我和妻子一起經營著飯店,也能照顧老人,前兩年還享受了免租金政策,收入不比城裏差。今年遊客比去年多了不少,預計能收入30多萬元,生活更有奔頭了。”
脫貧攻堅結出纍纍碩果,鄉村振興漸開燦爛新花。如今,駱駝灣人讓腳下的這片土地變了樣,村黨支部牢牢牽住産業發展的“牛鼻子”,依託好山好水,以“公司+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社+農戶”等方式,發展起食用菌和高山林果等産業,有效拓展村民增收渠道。
2013年,村裏對200畝荒山河灘進行了改造,通過分戶經營的方式帶動村民增收致富。駱駝灣村食用菌種植基地負責人萬建亮介紹,75棟香菇種植大棚分別由30余戶村民承包,每個大棚內安置著約1.6萬個菌棒,平均每棚年利潤在兩三萬元。“駱駝灣氣候溫良,晝夜溫差大,香菇品質好,供不應求。”萬建亮説,如今駱駝灣的小香菇已經暢銷“雲端”,銷往全國各地。
多年來,駱駝灣的變化看得見、摸得著——村裏有了農家書屋、活動中心、特色民宿、小吃一條街、百畝花海、溫室花卉基地等,形成集觀光、餐飲、住宿為一體的特色旅遊體系,每逢節假日,許多遊客前來“打卡”。
“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從石頭路到水泥路,從荒山坡到花果山,從土坯房到新民居,昔日的窮山村變成了美麗富饒、生態宜居的幸福村。駱駝灣已經變成了“幸福灣”。(記者 耿建擴 陳元秋 通訊員 班靜怡)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劉松
(原標題:河北阜平縣駱駝灣村:生態富民造就“幸福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