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遊

武漢東西湖區落實以水定城、以水定業 推動綠色發展 實現文旅融合

匯兩江,納百湖,武漢緣水而生,因水而興。165條河流、166個湖泊、145公里長江岸線、淡水總面積佔據全市面積的1/4、每人平均水資源佔有量約為全國平均水準的40倍……“洲勢逶迤繞碧流,鴛鴦鸂鶒滿灘頭”,近年來,武漢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再現千年前孟浩然筆下的詩意江城。

位於武漢西北角的東西湖區,是武漢以水定城、以水定業的典型代表,不僅獨佔武漢6座國家級濕地公園中的兩座,更有4條河流穿行境內、26個湖泊星羅棋佈。立足自然稟賦,堅持綠色發展,如今這裡正逐步讓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近日,記者走進東西湖區,感受“濕地之城”宜居宜業的好生態、文旅融合的新脈動。

保護濕地,鞏固生態屏障

漫步于金銀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的湖間棧道,微風拂面,湖面波光粼粼。“這裡的每個季節都有花開,處處有風景,我們一家人特意從漢口開車來打卡拍照。”武漢市民陳晨説。

金銀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位於東西湖區的東部,依託該區面積最大的城中湖建設而成。早些年,金銀湖周邊遍佈魚塘和農田。1992年,吳家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創辦,金銀湖毗鄰的金山大道是開發區的經濟大動脈,隨著經濟發展,人口不斷往金銀湖一帶聚集,湖泊調節功能效果減弱。

“要守好原生態的湖泊環境,不能讓金銀湖被水泥森林蠶食。”金銀湖公園管理相關負責人尹錦程説,2001年,東西湖區聯合武漢市園林局(現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籌建金銀湖公園。2004年12月,金銀湖公園基本建成,免費向遊客開放。

公園初建時,水域封閉,園區功能較為單一。為了拓展人民群眾共用的綠色空間,公園進行了升級改造。在保留原有植被的基礎上,根據地理位置和周邊環境,設置了水榭、棧橋、浮橋、碼頭等親水空間,形成可觀、可賞、可遊的景觀格局。“公園總佔地1155畝,其中濕地面積佔91%,園內及周邊共有植物品種188種,常年有10余種鳥類翔集……”談起公園,尹錦程如數家珍。

2007年,金銀湖公園成為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如今這裡已成為集生態保護、觀光旅遊、科普教育及雨水調蓄為一體的生態公園。接下來,我們將積極探索城市濕地公園保護管理途徑,持續擦亮東西湖區生態底色。”尹錦程説。

從一片荒湖沼澤,到圍墾造田,再到濕地花城、人水共榮,因湖而名的東西湖區通過湖泊退養、截污治理、水質提升,如今已實現水與城交相輝映、人與景和諧共生。

不僅是濕地建設,東西湖區還持續鞏固生態屏障,按照“流域治理、水岸同治”的原則,搭建區級流域河湖長工作體系,增設流域範圍內非臨水社區級河湖長,實現臨水區域和非臨水區域全覆蓋。目前,東西湖區全區劣Ⅴ類水質湖泊全部消除,Ⅲ類及以上水質湖泊比例大幅增加。

就地取材,實現資源迴圈利用

挑戰戶外極限泵道,體驗一站式採摘果園,暢遊濱水綠道,每到節假日,東西湖區府河沿岸的梧桐雨片區就成了武漢市民的打卡點。

府河過境東西湖區長度約38.5公里,其中府河南岸將軍路段因遠離居民區,在城市建設和發展過程中,一度成為武漢市最大的建築垃圾渣土消納場地。“當時這裡每年要消納近2100萬立方米的建築垃圾,土壤鹽鹼化程度不斷提高。”武漢設計諮詢集團設計師許義文介紹,前些年,東西湖區也很重視府河流域的治理,可府河南岸建築垃圾體量大、情況複雜,要修復並不容易。

整治河流就像求醫問診,要追根溯源、診斷病因、找準病根、分類施策、系統治療。

去年以來,東西湖區按照“水、岸、城、村”的全要素綜合治理模式,沿府河38.5公里岸線,遵循西段保護、中段修復、東段利用的原則,開展理水、造林、營城、美村四大行動。

“我們在建梧桐雨片區時,就地取材,大量利用了這裡廢棄的建築垃圾。”許義文介紹。不僅如此,建設者們將影響老城改造的3150株法桐移栽至場地內,形成8公頃梧桐林帶;將雨水、生活污水、工業廢水收集起來,經過凈化過濾後,進行綠化澆灌和水體補給;利用原本地形打造蓄水池,通過綠地、透水鋪裝等滲透75%的年平均降雨量,實現水資源持續迴圈利用。

讓“垃圾”成為資源,梧桐雨片區的建設節省了近千萬元的成本。“片區現在集賞花、運動、遊樂等多種活動於一體,已經成為城市的熱門打卡地。”許義文介紹,片區每年還吸引2萬隻候鳥棲居。

東西湖區通過擴大綠色服務,創造更多的綠色生態福利,讓“城市中的公園”升級為“公園中的城市”。目前,東西湖區口袋公園總數已達46個,建成綠地面積約36平方公里,公園綠地面積約12平方公里,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4.25平方米。“春日桃花爛漫,夏日荷花亭亭,秋日蘆葦搖曳,冬日紅梅映雪。在東西湖區,一年四季都有賞不完的美景。”東西湖區主要負責人説。

文旅融合,增強城市底蘊

白墻灰瓦、小橋流水、森林木屋,在東西湖區“鄉伴慈惠”景區,一步一景一畫卷,移步換景畫中游。雖是工作日,可特色民宿早已被預訂出去。“我們植入藝術、休閒、文旅、研學、餐飲、民宿等元素,形成具有田園特色的農旅産業鏈,讓遊客願意來,也留得下。”蔡家社區黨支部書記王君説。

蔡家社區依水而建,水文化特色鮮明。2005年起,這裡就通過生態治理和農旅融合,每年吸引不少遊客。但是,由於缺乏遊玩體驗項目,遊客一般只能一日遊,對景區的發展帶動效果並不明顯。

為此,社區努力補齊發展中的短板。“我們首先進行人居環境整治,整體提升村灣的道路、水塘、房屋等環境,然後再打造親子菜園、藝術街區、研學休閒遊精品線路等熱門項目,補齊服務鏈條。”王君介紹,他們現在已經突破傳統農家樂模式,讓5個自然村打造各具特色、互為補充的全域旅遊格局,以“小而精”帶動社區産業共同發展。

蔡家社區只是東西湖區探索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的縮影。近年來,東西湖區依託獨特人文和山水自然資源優勢,致力於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我們持續打造1個中國美麗休閒鄉村、3條精品鄉村休閒線路、6個省級休閒農業重點園區,強化全區鄉村休閒遊目的地、城市研學體驗大課堂、精緻農業的集散地功能。”東西湖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東西湖區正建設多個彼此支撐、優勢互補的旅遊休閒綜合體。

據了解, 東西湖區5年來投資數億元打造各類美麗鄉村環境整治項目、美麗鄉村建設項目39個。今年1—7月,東西湖區鄉村休閒遊共接待遊客260.53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8890.82萬元,同比分別上漲48.5%和36.7%。“我們將繼續立足區域資源優勢,做好‘水’文章,發展‘綠’文化,以打造體驗式、沉浸式文旅,推進文旅事業高品質發展。”東西湖區委書記彭濤説。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劉松

(原標題:武漢東西湖區落實以水定城、以水定業 推動綠色發展 實現文旅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