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出圈”見證今日中國文化創造力
從世界發展進程看,科幻的“黃金時代”,往往也是科技飛速進步的時期。中國科幻的崛起,某種程度也是中國邁入新時代,尤其是科技創新進入碩果期的生動寫照。長達數千年的傳統文化,為科幻作品提供了豐厚滋養。作品風格文學表達的“中國化”,也是文化自信在科幻創作中的顯影。
在日前舉行的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上,中國作家海漄以《時空畫師》斬獲2023雨果獎“最佳短中篇小説”獎。這是繼2015年劉慈欣獲得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説”獎、2016年郝景芳獲得雨果獎“最佳短中篇小説”獎之後,中國作家再次摘得世界科幻界最高獎項。
2010年,科幻在我國還被喻為“寂寞的伏兵”,如今,這支伏兵已悄然間異軍突起。許多人都意識到,中國科幻頻頻“出圈”,在世界範圍內産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力。此番成都之所以能成為繼日本橫濱之後,亞洲第二個舉辦世界科幻大會的城市,顯然也離不開中國科幻蓬勃發展的背景。而在專業獎項的認可之外,優秀科幻作品接連涌現,現象級科幻大片叫好又叫座,中國已擁有世界上人數最多的科幻粉絲群。今年5月,《2023中國科幻産業報告》發佈,2022年中國科幻産業總營收877.5億元,呈現出穩中向好的積極態勢。
科幻的發展與國家綜合國力、科技水準高度相關。回溯歷史,科幻誕生於1818年的英國,稱得上“工業革命與現代科技的産物”。彼時,“科幻小説之母”瑪麗·雪萊創作了《弗蘭肯斯坦》,這個被科學家創造出來的“怪人”,集中展現了時人對科技與人類未來關係的思考。再看中國,科幻自晚清傳入,梁啟超、魯迅等先輩都曾譯介過“科學小説”,試圖以此啟迪民智、激發熱情。
從世界發展進程看,科幻的“黃金時代”,往往也是科技飛速進步的時期。中國科幻的崛起,某種程度也是中國邁入新時代,尤其是科技創新進入碩果期的生動寫照。科技是第一生産力,助推了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各類應用場景,也打開了公眾對於未來世界的想像。科技應用為科幻提供土壤,具有豐富想像力的科學幻想也可能“預言”科技的進步。從飛機到宇宙飛船,從人工智慧到元宇宙,現代科技的許多發明創造都源自科學幻想。在此次科幻大會上,《流浪地球2》中驚艷亮相的太空電梯獲評“最受大眾期待的未來科技”,而在相關研究院發佈的《航太運輸系統發展路線圖》中,預計2045年進出空間和空間運輸的方式將出現顛覆性變革,天梯、地球車站、空間驛站建設都有望成為現實。
如果説現實維度是瑰麗想像的基礎,那麼長達數千年的傳統文化,則為科幻作品提供了豐厚滋養。誠如新晉雨果獎得主海漄在訪談中所提到的,《時空畫師》的靈感就來自於中國宋代名畫《千里江山圖》,將傳統文化融入科幻故事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從行業動態來看,歷史科幻近年來成為熱門題材,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科學技術碰撞出的美學風格被稱為“絲綢朋克”。在《時空畫師》中,海漄將北宋畫師王希孟引入科幻世界,將歷史考據與科幻想像結合在一起,打造出獨特的幻想世界。而事實上,拋開這樣那樣的類型概念,中國科幻作品中已有越來越強烈的東方色彩與文化烙印,也是不爭的事實。
作為舶來品,中國的科幻作品一度充斥著對外國文化的仰望和模倣,如今已更加自信地展現我們自己的文化和故事。作品風格文學表達的“中國化”,也是文化自信在科幻創作中的顯影。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中國科幻在潛意識中不自覺地將西方科幻作為比較和對話的對象,以西方現代文明作為參照範本;如今,中國科幻正試圖對這一范本進行超越,建構具有民族特色的表達方式,創作出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中國科幻小説。《三體》遊戲中的歷史人物,《流浪地球》中的集體主義,2022年兩部重磅作品《天啟》《不動天墜山》分別帶讀者進入科技昌明的大明王朝、波詭雲譎的大唐世界……這些都是中國科幻不斷從傳統文化汲取營養的重要嘗試,同時成為了復興大國形象的生動展現。
曾幾何時,“中國人的想像力哪去了”“誰消滅了中國人的想像力”等説辭一度甚囂塵上。但一次次具體實例早已證明,這不過是某些人精心設計的話語陷阱;即便在最需要放飛想像力的科幻領域,在最需要發掘創造力的科研領域,中國也在越來越多地嶄露頭角。“想像力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當中國科幻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認可,讓那些過往璀璨歲月裏的東方文明更為人所知,當下這段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也將更為世界矚目。
來源:北京日報 責任編輯:劉松
(原標題:科幻“出圈”見證今日中國文化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