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往地裏跑跑,梨樹長得更好”
從金山嶺往北走,越過河北省灤平縣縣城,再走國道、穿鄉道,在山間行進,會發現林子越來越密。走一個半小時車程,燕山深處的灤平縣西溝滿族鄉出現在眼前。這個鄉有9個建制村,星星點點,點綴在灤河兩岸。其中,槐樹村的有機梨産業叫得響。這段路,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天忠再熟悉不過。從2009年開始,每逢梨園管理的關鍵時刻,李天忠就會來到村裏,與幹部、村民一起,琢磨梨的事兒……
槐樹村由兩個自然村組成,灤河穿村而過,東邊的自然村叫七道河村,西邊的叫八道河村。村裏山多地少,河岸邊、村落旁,山間谷地和緩坡地上,種著800多畝玉米。村民們都説,看著滿山玉米,心裏踏實得很。
如果再把視線往上拉,更高的山上是成片的梨園。槐樹村黨支部副書記、槐香農業合作社理事長張樹説:“槐樹村160多戶人家中80多戶有梨園,總規模800多畝。”果子種類那麼多,為何種梨?張樹介紹,槐樹村的山地屬於黃沙土地,晝夜溫差大,有助於梨的生長。
選樹、種樹不易,梨園也不好管。張樹説:“前些年,樹種下也長起來了,但我們沒經驗、缺技術,人力也不夠,種了管不好。梨樹跟玉米種在一起,梨園的收成不行。”
有樹卻沒有結出好果子,梨樹管護、技術培訓要跟上。鄉幹部挺著急,到中國農業大學找專家諮詢,還幫著村民一起拉枝、修剪。後來,鄉里成立合作社,由槐樹村的黨員和村幹部帶頭,解決種植技術難題、産量穩定和銷售渠道問題。種什麼品種、剪枝怎麼剪、疏花疏果有哪些注意事項?合作社帶著村民們一條條梳理,還經常邀請專家到梨園現場培訓。
“之前樹底下的草要全部剪掉,經專家指導改變了方法,現在定期剪草,留一定高度,既能避免草與樹‘搶營養’,又能保持土壤濕度。”村民高翔説。經過多年培訓和實踐,槐樹村已有20位梨樹種植方面的“土專家”,張樹、高翔都評上了高級技師。槐樹村還給梨申請有機認證,註冊灤熙有機梨商標。水分多、甜度高、品種多樣,灤熙有機梨出名了!
梨園多在山上,前些年村民上山的路不算遠,但並不好走。近年來,八道河村上山的水泥路修得更平順了;七道河村通往梨園的路更是修成了柏油路。正值梨樹挂果的時候,村民焦成正一大早便開著三輪車往山上走……75歲的他有4畝多梨園,這段時間基本上天天跟老伴兒一起泡在梨園。大多數村民家裏都配上了電動三輪車,上山方便省力。農忙時候,搭個棚子,擺張床,焦成正中午就在梨園休息。他説:“我們種有機梨,勤往地裏跑跑,梨樹長得更好。”
槐樹村的梨園主要集中在3座小山上,一條長6公里、寬3.5米的環山路,連接著梨園,成了3A級景區,涵蓋了花溪梨園的主要道路。“七成以上的梨是遊客採摘購買,趕上産量多的時候,村裏一天要停近百輛車。”槐樹村黨支部書記劉銀海説。今年,槐樹村在縣、鄉和本地企業家支援下,改造閒置民房,發展了集農事體驗、特色餐飲、休閒團建等功能于一體的鄉村民宿。“村裏之前也有農家樂,但是較為分散、服務品質不夠。我們現已改造完成三處民房小院,舉辦了鄉村音樂節,運營一段時間再擴大規模,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戶收入。”西溝滿族鄉鄉長李穎説。
因為好山好水,村民種出了好梨。但梨園地理位置偏遠,物流成本較高,限制了梨的銷售渠道,加大了電商助農的難度。“下一步要加強農村流通設施建設,完善農産品産、供、運、銷全鏈條服務。”灤平縣發展和改革局相關負責人説。
20多年來,村民熟悉了梨樹,梨樹也“熟悉”了這片土、這座山、這些人。目前,倒春寒、雹災等氣象災害,勞動力不足、集約化不夠等現實情況,都影響著梨産業進一步發展。李天忠建議:“逐步推動規模化經營,加大水利設施建設力度,調動懂技術、會管理、愛農業的種植大戶的積極性,不斷提升梨園管護品質。”
西溝滿族鄉黨委書記蘇金鵬説:“我們要凝聚村民、技術人員、幹部的合力,逐步增強梨産業的抗風險能力。在發展好生態農業的基礎上,探索農旅融合,把鄉村振興的每一步都走穩走實,讓土特産給群眾帶來實惠。”(記者 季健明 黃津曉虎)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劉松
(原標題:“勤往地裏跑跑,梨樹長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