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

昔日“不毛地” 今朝“米糧倉”

10月13日,一師六團傳來喜訊: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專家測産認定,該團耐鹽鹼水稻品種及配套栽培技術萬畝連片示範區平均畝産達573.8公斤,創下全國首年大面積鹽鹼地開發利用高産紀錄。

新疆是我國鹽鹼地分佈面積最廣的地區,各種類型的鹽漬化土壤總面積達1336.1萬公頃,佔全國的36.8%。如果把具備開發潛力的鹽鹼地開發利用起來,用來種植糧食作物,每年可新增糧食190億斤。

近年來,兵團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探索開展一系列鹽鹼地治理攻關行動,整合應用鹽鹼地分類治理新模式、新技術,加快喚醒“沉睡”的後備耕地資源,糧食産能不斷提升,昔日的“不毛地”變成了今朝的“米糧倉”。

如何高效治理鹽鹼地?

——節水抑鹽,調節土壤鹽鹼成分,激發鹽鹼地“活力”

鹽鹼地,因土壤裏可溶性鹽的含量超過普通植物的耐鹽程度,導致植物無法生長,甚至造成土地荒漠化,治理難度大,被稱為“地球之癬”。

如何根治這一“頑疾”?歸根結底還是靠水。根據“鹽隨水來,鹽隨水去”的水鹽運動理論,多年前,兵團常以“大灌大排”的方式去鹽壓鹼,但受到水資源約束,這種方式不可持續。

怎樣用更少的水,去除更多的鹽,成為鹽鹼地治理面臨的新課題。近年來,兵團借助高標準農田佔比高、農業種植管理高效集約等優勢,大面積推廣節水控鹽技術,利用“滴灌”和“幹播濕出”組合模式及“暗管排水控鹽”農業新技術,支撐鹽鹼地治理,激發鹽鹼地“活力”。

時下,十四師二二四團紅棗迎來豐收季,種植戶紛紛走進棗園,忙著采收銷售紅棗。“就在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不毛之地,到處泛著白花花的‘鹼疙瘩’,農作物種一茬、賠一茬。”二二四團八連職工劉明月説。

二二四團地處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降水量小、蒸發量大,沙土保水保肥性能差。近年來,在農業生産中,因排水不暢導致地下水位升高,該團土壤次生鹽鹼化加劇。為了改變這一局面,新疆天業節水灌溉股份有限公司在該團實施5000畝“暗管排水控鹽”示範項目,通過使用“暗管排水控鹽”和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改良鹽鹼土壤,不但能實現節水40%至50%,還能使農作物增産30%。2022年,該團紅棗平均畝産穩定在500公斤以上。

“治理鹽鹼地,不僅要用好水,還得配套使用‘良技和良方’。”三師五○團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王雙霞説。

五○團農業技術人員圍繞鹽鹼地種植中的“種、肥、播、管”等重點環節,在推進農業節水、鹽鹼地綜合治理等方面綜合發力,在鹽鹼地上種植糧食作物,效益一年比一年好。

“今年,在團場農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我採用‘幹播濕出’技術在鹽鹼地種植青貯玉米,單産達5噸。”五○團十四連種植戶斯拉吉丁·買合買提説,現在他對在鹽鹼地上搞種植充滿信心,來年準備擴大種植規模,用先進技術把鹽鹼地變成“致富田”。

近年來,兵團各師市在鹽鹼地綜合治理上持續發力,“鹽鹼地種不出糧”的論斷正在被打破。

“我們連隊耕地面積為1.8萬畝,其中鹽鹼地就有1萬畝。誰能想到曾經的不毛之地,經過幾年改造,變成了‘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網’的現代化高效農業生産區。”10月13日,一師六團十一連黨支部書記、連管會指導員魏九龍自豪地説。

鹽鹼地咋就成了豐産田?這其中的秘訣,就在於土壤改良。

“土壤板結、不平整,會造成低處水多、高處水少積鹽,影響農作物出苗生長。”魏九龍説,連隊通過鹽鹼地深翻銑平,打破土壤的膠板層,增強土壤的通透性,同時拋灑改良劑、增施有機肥,加大科技田管力度,以沉降和流排的形式將鹽鹼排出,降低土壤耕作層的鹽鹼含量,實現對鹽鹼耕地的綠色治理、持續改良。

如何把鹽鹼地變成豐産田?

——科技攻關,從“以地適種”到“以種適地”

“種地不選種,累死落個空。”種子,是農業的“晶片”,在探索鹽鹼地改造的同時,兵團也在“以種適地”上不斷進行嘗試和探索。

十二師二二二團地處天山博格達峰南麓,由於山上消融的雪水抬高了地下水位,導致該團土壤鹽漬化日益嚴重,全團11.38萬畝耕地中,鹽鹼地就達1.7萬畝。

想讓鹽鹼地多産糧、産好糧,選種很關鍵。二二二團農業發展服務中心技術人員先後前往土壤改良成效顯著的兵團師市以及專業高校交流學習,選擇了“新冬52號”“新冬53號”“石冬1608”等耐鹽鹼、更抗旱的優質小麥品種進行推廣應用。

“剛開始在鹽鹼地裏種冬小麥,平均畝産只有60公斤。我現在種植的‘新冬52號’冬小麥,不僅耐鹽鹼,還抗旱抗寒,今年平均畝産達到600公斤。”二二二團二連職工杜瑾説。

在新疆,治理鹽鹼地面臨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充足的水資源。在這種情況下,兵團將“以種適地”同“以地適種”相結合,在鹽鹼度較高、不適宜種糧的地塊,推廣種植其他適宜作物,做好鹽鹼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

“耐鹽鹼水稻俗稱‘海水稻’,是一種介於野生稻和栽培稻之間、生長在海邊灘塗地區的水稻,抗澇、抗鹽鹼、抗倒伏、抗病蟲害性強。連續種植海水稻,不僅能提高鹽鹼地農業生産力,還能將鹽鹼地改造成為適宜普通作物生長的土地。”二師二二三團耕地提質改造項目總監蘇全曉介紹,自2020年開始,團場創新性利用灌排廢水及邊際用水,引導職工種植海水稻,盤活鹽鹼地資源。今年,該團海水稻種植面積擴大到2300畝。

不僅在鹽鹼地上種糧食,各師市還因地制宜種植耐鹽鹼的草和林果等特色作物。

2019年,二師鐵門關市聯合中國地質調查局烏魯木齊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共同成立項目組,在三十三團實施“農排鹹水篩選鹽生植物及固沙改土應用示範”科研項目,在含鹽量3%以上的重度鹽漬化土壤上成功種植鹽地鹼蓬、鹽角草、野榆錢菠菜等26種高耐鹽鹼植物。

其中,鹼蓬吸鹽作用明顯,且産量高、經濟效益好,深受種植戶青睞。“鹼蓬別名‘皇硒菜’,特別善於‘吃鹽’,每畝地可帶走400多公斤鹽分,種上三四年後,這片鹽鹼地就可以種植常規作物了。”三十三團農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廖英介紹,作為改良土壤的先鋒植物,鹼蓬還是優質蔬菜和油料作物,畝産值在2000元以上。目前,三十三團綠水青山農業合作社已註冊“皇硒菜”商標,著力打造特色有機蔬菜品牌,促進可持續發展。

如何提高鹽鹼地綜合利用率?

——因地制宜,在鹽鹼地上發展特色産業

在茫茫戈壁上,從空中俯瞰一師十四團,目之所及是一個個排列整齊的養殖拱棚。在拱棚事先調試好鹽度的母棚中,養殖著530余萬尾南美白對蝦。

今年3月,十四團從江蘇引進新疆蘇鹽水産養殖農業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利用團場閒置的鹽鹼地和塔南二幹渠鹽鹼水,以“棚內池養”“一年雙茬”的方式,在塔克拉瑪幹沙漠邊上養起了南美白對蝦,再過兩個多月,成蝦即可出售,預計産量達30噸,可實現産值250萬元。

兵團轄區年均可使用地表鹽鹼水約1億立方米,地下鹽鹼水儲量約1.3萬億立方米,宜漁鹽鹼水資源豐富。將鹽鹼地治理與鹽鹼水利用相結合,發展鹽鹼水養殖業,是兵團鹽鹼地治理的一個重要思路和方向。

近年來,一師阿拉爾市、三師圖木舒克市、十四師昆玉市等師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先進農業科技公司,依託現代科技手段,巧用資源“造海”,嘗試在鹽鹼地中養殖出鮮活美味的海鮮産品。

位於十四師二二四團十二連的昆玉市新欣水産養殖有限責任公司養殖基地內,20萬尾羅非魚苗茁壯成長。從今年7月底開始,該公司養殖的羅非魚等水産品迎來豐收,鮮魚一捕撈起來就被迅速送往周邊團場和地方鄉鎮的水産市場,深受消費者青睞。

“過去,這裡是重度鹽鹼地,地鹼水鹹,農作物很難生長。我們與兵團水産技術推廣總站簽訂協議,在二二四團聯合開展南疆鹽鹼水養魚試點。”昆玉市新欣水産養殖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李志坦説,在兵團水産技術推廣總站資金和技術支援下,企業將鹽鹼地改建成魚塘,利用鹽鹼水發展漁業養殖,真正讓“治鹼”變為“用鹼”,構建起鹽鹼水生態健康養殖新模式。

不光是用鹽鹼水發展養殖業,近年來,兵團各師市在鹽鹼地上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産業,推動鹽鹼地綜合利用向優質化、多樣化和特色化發展。

長期以來,一師二團鹽漬化土壤面積大、分佈廣,成為制約經濟高品質發展的瓶頸。近年來,該團將除鹽壓鹼産生的鹽鹼水進行引流,在大漠戈壁上造出一座秀美湖泊,並在水域邊建起了配套設施,打造“望湖驛站”景區,推進農旅融合發展,走出了一條鹽鹼地綜合治理的新路。

“景區距離連隊很近,每年吸引大量遊客,帶動了連隊特色農産品銷售和文旅産業發展。”二團二十三連黨支部書記、連管會指導員張學輝説。

將鹽鹼地作為寶貴的後備耕地戰略資源進行可持續利用,兵團以鹽鹼地生態修復為核心,以構建特色産業鏈為抓手,持續挖掘鹽鹼地潛力,探索形成“鹽鹼地+特色農業”“鹽鹼地+文旅産業”“鹽鹼地+生態修復”三大生態經濟發展新模式,在鹽鹼地上播種新希望。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朱丹丹

來源:兵團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昔日“不毛地” 今朝“米糧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