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

山東積極推進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建設 著力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提出,圍繞以較低費用取得較大健康收益目標,規劃建設一批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鼓勵在服務模式、産業發展、品質監管等方面先行先試。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綜合司有關負責人在日前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建設開局良好、勢頭強勁,正從頂層設計加快向全面鋪開、重點突破、示範帶動階段轉變,取得明顯成效。

2021年12月,山東、上海等7個省(市)首批獲准建設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一年多來,山東在支撐保障中醫藥高品質發展,完善中醫藥發展體制機制方面有哪些創新舉措?近日,記者赴山東濟南、青島、臨沂等地進行了採訪調研。

創新服務:打通中醫藥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

走進山東省臨沂市臨沭縣中醫藥醫共體共用中藥房,一塊電子螢幕正實時顯示中藥處方總數量、最新處方動態。這是臨沭縣中醫藥醫共體共用中藥房的數據管理平臺對外窗口,平臺資訊化系統穩定運作,處方來源、處方號及復核人員等資訊一目了然。

“過去我們在鄉鎮看病,一般要抓藥回家自己煎藥。”臨沂市沂河新區梁家洼村村民梁善雨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平常用中藥調理,他告訴記者,“醫共體成立後,無論在鄉鎮還是縣醫院看病,大夫開了處方後我就可以回家,第二天有專業人員把藥送到府。”

為解決基層中醫藥發展不均衡、中醫藥進貨渠道不夠完善等問題,臨沭縣搭建覆蓋縣域的共用中藥房,實施統一中藥飲片採購、中醫藥人員調配、中醫醫療品質管理、中醫診療規範等一體化服務管理。鄉鎮衛生院網上開方,由醫共體提供中藥飲片處方調劑、審核、代煎等延伸服務,24小時內即可完成配送,急煎處方2小時內送達。

共用中藥房不僅方便患者,還為群眾減輕了負擔。臨沭縣中醫院院長李承功介紹,統一採購中藥飲片後,藥價平均下降7%。醫共體共用中藥房還免除了中藥調配、煎煮、配送等5項費用,患者每次可節省10元左右。自運作以來至今年8月,共用中藥房已調配中藥147.9萬服,累計為群眾減免費用900多萬元。

目前,山東省多項中藥藥事服務創新模式落地,通過優化服務流程,不斷提升患者的就醫體驗。全省建設智慧共用中藥房48個,創建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示範基地12家,還建立山東省名中醫健康服務雲平臺,幫助群眾足不出戶找到名中醫……

針對中醫醫院發展不平衡、服務能力不均衡的問題,山東省創新開展齊魯中醫藥優勢專科集群建設,已建成15個專業28個集群657個成員專科。在專科集群的基礎上,推廣適宜技術的臨床應用,開展技術培訓和人才培養,有力帶動了省內診療水準和救治能力提升。

山東省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省中醫藥管理局局長馬立新説,山東省134家二級以上公立中醫醫院全部實施“中醫經典、治未病、外治、康復和護理”五個全科化,制定66項中醫藥適宜技術和19項中醫治未病干預方案,在全省推廣普及。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館建設實現全覆蓋,中醫類醫師數平均分別達到4.52人、3.42人,確保基層“有館、有人、有服務”。

深化改革:醫療保障支援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青島市第六人民醫院中醫日間病房裏,不少患者正在針灸、推拿。“現在來中醫理療科針灸,醫保可以報銷,減輕了我們的負擔。”來就診的陳阿姨告訴記者。

這得益於青島市醫保局出臺的中醫日間病房醫保支付方式政策。中醫日間病房服務,是指符合住院條件且在非治療期間不需住院持續觀察的患者,以中醫藥特別是中醫非藥物療法為主要治療方法,在當日治療結束後即可離院的治療模式。青島市第六人民醫院中醫理療科副主任徐成振介紹,患者在當日治療結束後可回家休養,醫院辦理中醫日間病房的每個病種納入統籌支付範圍費用限額結算標準為3000元,統籌範圍內醫療費職工和居民參保人的報銷比例分別為75%和65%。

據了解,今年上半年,山東省共有590家中醫醫療機構開展日間中醫醫療服務,累計為10.76萬人次報銷醫保費用4.41億元。隨著日間中醫醫療服務範圍的擴大,有更多群眾享受到政策紅利。

近年來,山東省密集出臺一系列醫保支援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政策,近期省醫保局又聯合多部門出臺《山東省醫療保障支援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政策措施》。

山東省醫保局二級巡視員李元芝介紹,山東省協同推動中醫藥醫保支付方式改革落實落地,中醫優勢病種收付費方式改革實現16市全覆蓋。全省累計遴選中醫優勢病種99種,截至目前按病種治療已累計開展3萬餘例,節約費用8500萬元。

“這些政策措施都致力於讓參保群眾獲得更多更好的中醫藥服務。”李元芝説,我們希望為群眾提供更加豐富多元的中醫醫保服務,進一步降低群眾中醫藥治療個人負擔,不斷提升群眾中醫治療醫保報銷的便捷度。

不僅在省級層面,一些地市也在積極探索。在威海,通過推動中醫藥綜合改革,在堅持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的基礎上,醫療技術和醫療價格等方面的改革統籌推進,形成中醫醫改“五醫聯動”模式。例如,開展中醫優勢病種支付方式改革,增加中醫藥收費項目數量,每年動態調整中醫藥服務項目價格,探索“以技定價”和中西醫“同病同效同價”,進一步體現醫務人員勞動價值。

弘揚文化:大力推進中醫藥文化科普宣傳

臨沭縣光明路小學校園裏,隨處可見中醫藥元素。文化長廊裏擺放著學生中草藥手抄報作品,中草藥種植園裏時常開展生長觀察記錄、中草藥圖譜繪畫等活動。

光明路小學教師孫曉東告訴記者,平時,縣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的工作人員會進校園舉辦講座,為學生講解中醫藥典故,介紹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中藥。課堂上,五年級學生孫菲陽和同學們正在嘗試用泥土製作中藥罐,“我們還上過製作中藥香囊的課,了解金銀花等一些中草藥的功效。”

在威海,中醫藥特色療法科普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組織中醫藥服務團隊開展中醫義診、科普巡講,將中醫藥健康知識、中醫藥適宜技術送到機關、校園、社區、鄉村;在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整合優質課程資源,加大中醫藥文化線上課程開發與利用,《中國飲食文化與健康》《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學》等課程,在山東省高等學校線上開放課程平臺運作推廣……

山東大力推進中醫藥文化科普宣傳,印發《山東省中醫藥文化弘揚傳承工程實施方案》,擦亮“儒醫文化、扁鵲故里、針砭發源地”的齊魯中醫藥文化“三張名片”。山東省衛生健康委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山東省公立中醫醫療機構按照有陣地、有隊伍、有平臺、有機制的要求,打造文化傳播主陣地,在鄉村、社區建設中醫藥文化知識角,建成4家國家級、38家省級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協調社會力量建設中醫藥文化長廊、街區和主題公園,打造覆蓋系統內外、便民利民的中醫藥文化科普傳播網路體系。

中醫藥典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中醫古籍保護與利用是弘揚中醫藥文化的重要一環。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文獻與文化研究院院長王振國表示,近年來,中醫文獻與文化研究院整理出版了重要古典醫籍,許多古籍是第一次校注出版,一批孤本、稿本、抄本得以整理面世。

建立中醫藥文化研究保護機制,成立山東省中醫藥文化協同創新中心、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醫藥研究基地,實施齊魯中醫藥名家理論精華整理傳承工程,將文化研究納入科技獎評選……山東持續採取有力舉措,傳承和弘揚中醫藥文化。(記者 楊彥帆)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劉松

(原標題:山東積極推進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建設 著力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