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

救命AED 會用敢用才有用

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於檢查《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條例》實施情況的報告顯示,急救設備覆蓋率顯著提升,但群眾“不會用、不敢用”的現象仍較為普遍。

記者調查發現,在北京各類公共場所,AED(自動體外除顫器)等急救設備逐漸增多,但很多市民仍然不認識、不了解。

不認識

20人中僅8人知道AED

下午5時,西單大悅城開始逐漸熱鬧起來。一名保安坐在一層電梯附近值守,他身邊放置著一台AED設備。“這個是用來急救的。六層還有一個,一共有兩個。”

這臺AED設備外箱上,寫著“如有人倒地請按如下步驟施救”,下方圖文並茂地介紹著使用AED設備進行施救的5個步驟。服務台工作人員介紹,商場內相關員工接受過培訓,出現緊急情況時可以進行操作。值守在設備旁邊的保安則表示,“你會用的話也可以用。”

“AED是啥?”“除顫器?沒聽説過。”在位於一層的AED設備附近,記者隨機採訪20位市民,8人知道AED設備,其中有兩人參與過培訓。

目前,全市重點公共場所已配置AED近5000台,其中地鐵站、火車站、各級各類學校已實現AED全覆蓋。

“路過的人都可以使用。”在朝陽區青年路社區服務站旁邊,社區工作人員指著墻邊一個紅色邊框的智慧急救站介紹。急救站的門一拉即開,站內不僅有AED設備,還有用於止血包紮、傷口處理等醫用耗材。品牌方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可以註冊App、刷身份證領取設備,如果遇到緊急情況,也能使用緊急按鈕領取。

儘管急救站功能豐富,外觀也足夠顯眼,但還是被不少附近居民忽視。晚上8時,散步的市民在急救站前來來往往。“我就住這附近,幾乎每天都在這條路遛彎兒,但還真沒注意過它。”一位老人從旁邊經過,得知這是用於急救的,湊近看了看。

記者採訪10位住在附近的居民,只有3人留意過這一急救站,其中僅兩人知道急救站中的AED設備有什麼用,但對於具體使用方法,他們也不清楚。

工作日下午5時30分左右,記者來到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秋風送爽,不斷有體育愛好者進園跑步。在南門附近的遊客服務中心,外墻上設有“AED體外自動除顫器”提示牌,室內有AED設備。幾位跑步愛好者跑完步後在園內休息,雖然經常從AED標識附近經過,但他們坦言此前並沒有留意過。

不會用

培訓價格高時間有點長

“我不是醫生,也能救人嗎?”面對AED設備,有市民提出了這樣的疑問。對此,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組織編寫的《心肺復蘇(CPR)與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公眾知識問答手冊》中提到,AED操作簡單,非專業人員經培訓後可以安全使用。

根據北京市紅十字會官網上的資訊,記者向幾家應急救護培訓基地諮詢,多位聯繫人推薦了16學時的培訓課程。培訓分為平日班和週末班,都是連續兩天,提前定好上課日期,內容包括心肺復蘇、AED、創傷救護、避險逃生常識等,費用為每人425元。學員可以獲得“北京市紅十字會救護員證”。

是否有時間更短的課程?有培訓基地表示,也提供4學時培訓,但僅面向團體開設。豐台區一家培訓學校的老師介紹,學校計劃本月開設一次4學時培訓,內容為心肺復蘇和AED的使用,費用是220元。“社會報名得攢夠20人以上才能開班。”

除此以外,還有一些商業機構提供美國心臟協會(AHA)急救培訓課程,培訓在1天內完成,市場價格是每人1000元左右。

這些商業性的急救培訓價格不親民,擋住了很多有意願參加培訓的普通大眾。一位培訓行業業內人士介紹,目前主動付費參與培訓的人群,主要為馬拉松愛好者和全職媽媽。“在北京,場地費用和老師工資都相對較高,導致商業性培訓費用偏高。建議政府對比較好的商業性培訓機構提供一些政策支援。”

不敢用

法律給的“底氣”還不夠

AED設備操作簡單,但在緊急情況下,市民敢不敢用也是個問題。

“我敢用。”在西單大悅城,面對是否敢用AED設備救人的問題,一個女孩斬釘截鐵地回答。她的同伴隨即露出驚訝的表情:“要是被訛上了怎麼辦?”女孩聽後猶豫片刻,又補充説:“在地鐵那種有工作人員的地方,要是需要我就敢。”

“怕擔責”,這是部分市民即使會用AED設備卻也“不敢用”的原因之一。

在北京西站地鐵站出入站口附近的AED設備外箱上,除了印有使用步驟等資訊,還有三行醒目的文字:“《民法典》第184條: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這樣的提示對“好人條款”進行了宣傳,也給了救助人一顆“定心丸”。

“好人條款”的設立,給善人善舉提供了底氣。但記者在採訪過程中發現,很多人對其並不知曉。此外,在真正面臨緊急情況的時候,也有人信心不足。

一位接受過培訓的女士對記者坦言,如果遇到緊急情況,現場沒有其他人會用的話,自己會施救,但還是有顧慮。“我首要的顧慮是對自己的急救能力不自信。不能確保自己是不是真的能救人,怕添亂。”

怎樣避免這樣的情況?“只有相信自己做的一定是正確的、標準的,才會勇敢地去做。”北京急救中心原院前急救醫生張元春近年來致力於急救科普工作。在他看來,AED需要反覆的訓練。“AED的使用是個技能,不僅是知識。培訓後如果沒有經過一定的復訓,就會忘記。所以,經過反覆培訓後才能真正掌握。”

提示

網上資訊有錯有漏

怎麼找到附近的AED設備?可以通過地圖App或相關微信小程式查詢。

記者體驗發現,地圖App提供了設備地點等簡單資訊,但一些設備沒有圖片,不容易找到具體位置。相關微信小程式大多提供了附近AED設備位置、品牌、圖片等具體資訊,選擇設備後也能跳轉到地圖App進行導航。不過,部分小程式沒有準確標注使用時間。一些位於室內場所的AED設備,雖然在小程式中顯示為“空閒”“全開放”,但在非工作時間市民無法取用。

以一家博物館內的AED設備為例,工作人員表示可以給館外有需求的人使用,然而在下午4時30分閉館後,市民就無法進館取用了。

此外,在個別小程式中,還存在地址文字資訊錯誤,如地圖顯示設備位於北京市,文字地址卻是山東省、河北省等地。

記者注意到,部分小程式的免責聲明中特意強調,其所提供的資訊“僅供查詢參考”。(記者 相旭陽 文並)

來源:北京晚報  責任編輯:劉松

(原標題:救命AED 會用敢用才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