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多年前地中海風已吹拂至中國 珍貴文物揭示絲路文明互鑒軌跡
在中國出土的希臘酒神、地中海風格濃郁的環形壺、時隔600多年回家的瓷片……由國家文物局主辦,故宮博物院、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承辦的“五洲四海——‘一帶一路’文物考古合作展”日前在故宮開展。展覽展出的84件(套)中外展品揭示了絲綢之路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軌跡,展現了中外聯合考古和歷史古跡保護修復成果,為研究中外文化、藝術交流提供了新材料與新視角。
此次最重磅的展品,無疑是“醉拂菻”希臘酒神駝囊俑,這件珍貴的文物出土于陜西西安一座隋代墓葬,此次也是該展品首次在北京展出。隔著展櫃,文物的細節清晰可見:駝囊中央是醉醺醺的酒神,只見他赤裸全身,只在腰間扎了塊動物皮作為遮蓋;在身邊隨從的攙扶下,他步履蹣跚,似乎下一步就要癱倒在地。
展覽學術總顧問葛承雍介紹,類似的形象在古希臘羅馬的雕塑、壁畫中比比皆是,但出現在中國出土的文物中還是第一次,這背後是絲綢之路上東西方綿長的文化交流歷史。
一件隋代環形壺(地中海流行聖水壺)同樣引人注目。專家介紹,環形壺流行于地中海地區,用來裝聖水和橄欖油;後者不僅當作食用油和燃料,而且是重要的祭品或貴族使用的膏油原材料。該文物的出土,説明在1000多年前,地中海風已經吹拂至中國;也再次證明,絲綢之路上,中西方文明的交流傳播有著實實在在的鏈條。
展廳中有一個展櫃,陳列著幾塊殘破的瓷片,大小不一。600多年前,它們曾漂洋過海到達阿拉伯半島,近年通過聯合考古被發掘出土,重新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
故宮博物院考古部主任徐海峰介紹,這些瓷片是故宮在阿聯酋哈伊馬角酋長國進行海外考古的階段性成果。通過紋樣特點分析、胎釉檢測以及同類器物對比等手段,瓷器的身份漸漸清晰——其製造年代大概處於元末至明初,可以分為景德鎮禦窯的青花瓷片、龍泉官樣青瓷以及德化窯的白瓷三類。同時,專家推測,這些瓷片或許與鄭和下西洋有關。“這些珍貴的實物證據,對了解明王朝與地跨波斯灣南北兩岸的忽魯謨斯王國的關係等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此次展覽在故宮博物院神武門展廳展出,將持續至2024年1月5日結束。(記者 牛偉坤)
來源:北京日報 責任編輯:劉松
(原標題:1000多年前地中海風已吹拂至中國 珍貴文物揭示絲路文明互鑒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