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凍”到底怎麼“凍”
俗話説,春捂秋凍,不生雜病。入秋以來,陜西多地秋雨綿綿、氣溫驟降。圍繞如何進行正確的“秋凍”,提高抵抗力,記者邀請了相關專家進行科普。
“‘秋凍’指的是從夏天向冬天過渡過程中讓人體適當地感受到寒意,從而增強耐寒能力為進入冬天做好準備。但‘秋凍’並不等於盲目挨凍。”西安市中醫醫院針灸推拿康復科副主任醫師張婷説。
張婷介紹,從中醫角度講,“秋凍”有兩層含義。一是初秋不忙添衣。“秋凍”只適用於夏秋季節剛開始轉換、氣溫尚不穩定的時候。此時,過多過早地增添衣服,一旦氣溫回升,很容易出汗著風,導致傷風感冒。在初秋,適當凍一凍對健康有一定好處。二是“拖延添衣時間”。元代著名養生學家和醫藥學家丘處機在其所著的《攝生消息論》中提到,“宜寒極方加棉衣,以漸加厚,不得一頓便多”。其主要的意思是讓身體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適應過程。“在晚秋時節,大家可以適當地拖延增加衣服的時間,接受寒冷刺激,這樣有助於鍛鍊身體耐寒能力。”張婷説。
張婷表示,“秋凍”時一般是上半身少穿,下半身不要凍。在環境溫度持續低於18攝氏度時,不可進行“秋凍”。她特別提示,在“秋凍”的時候,身體3個部位的保暖十分重要。
首先是腳部保暖。俗話説,寒從腳上起,這充分説明瞭腳部保暖的重要性。腳離心臟最遠,血液迴圈較差,天冷時不要露出腳踝,以免受涼感冒。
其次是頸部保暖。頸部有大椎穴,是寒氣最容易入侵的部位,受涼會導致咳嗽、感冒、嗓子發炎、面癱等。
最後是腹部保暖。腹部受涼容易引起胃腸不適及婦科疾病。特別是胃部怕冷、經常腹瀉的人,更要注意肚臍保暖。
張婷強調,“秋凍”並非人人皆宜。糖尿病、心血管病、慢性肺病、胃腸病、關節炎、風濕病患者以及體質較弱的老人、兒童等儘量不要嘗試“秋凍”。上述人群還應注意保暖,及時增添衣物。
“‘秋凍’不如‘秋動’。在掌握好‘秋凍’常識進行養生保健的同時,建議人們適當加強體育鍛鍊,如慢跑、騎自行車、登山、做八段錦、打太極拳等。這些運動可以促進血液迴圈,提高機體免疫力和新陳代謝能力,從根本上增強人體的耐寒能力。”張婷説。
張婷提醒廣大公眾,秋季氣候乾燥,為防秋燥傷人,應注意滋陰潤燥,可適當選擇蓮藕、山藥、銀耳、百合、紅棗、粳米、蓮子、枸杞、芝麻、蜂蜜、梨子、柿子、香蕉等食用,減少辣椒、蔥、姜等辛辣食品的攝入。另外,應保證睡眠時間充足,注意房間的通風換氣等。(記者 霍強)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劉松
(原標題:“秋凍”到底怎麼“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