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製菜能否既營養又安全
近日,由於國內個別學校食堂準備或正在引進預製菜,引起了許多家長對預製菜營養問題的關注。教育部在9月下旬明確表態,當前預製菜不宜推廣進校園。那麼,從食品安全和營養的角度來看,家長的擔憂是否必要?如果未來預製菜有可能引進校園,又需要如何調整才能滿足學生群體的健康需要呢?
預製菜與現做菜的區別
其實,大家在生活中隨處都可以看到預製菜,飛機餐、高鐵盒飯及一些知名快餐等,都屬於不同程度的預製菜。以往,人們覺得中餐的精髓之一就是要有現做的“鍋氣”,不適合以預製菜的形式出現,然而,隨著諸多“料理包”的出現,堂食、外賣也開始採用預製菜的形式,應用較多的當屬宮保雞丁、魚香肉絲、紅燒肉、麻辣小龍蝦等。可以説,越是工序複雜的菜品,預製菜的可能性就越大。
預製菜最早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的美國,在上世紀90年代伴隨洋快餐進入中國,並且得益於近些年的速凍技術和冷鏈物流發展,品種更加豐富。雖然理論上預製菜也是標準化流程作業,但它與火腿腸、午餐肉、速食麵這類工業化食品不同,本質仍然是人工菜肴,而不是工業化食品,所以公眾對其有“現做現吃”的期待。
按照中國烹飪協會發佈的標準,預製菜是“以一種或多種農産品為主要原料,運用標準化流水作業,經預加工(如分切、攪拌、腌制、滾揉、成型、調味等)和/或預烹調(如炒、炸、烤、煮、蒸等)製成,並進行預包裝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
簡言之,預製菜就是“提前做/備的菜”。
4種類型中“即熱”對營養有損耗
在我國,根據預製的不同程度,預製菜可分為以下4種類型。
1.即食預製菜 已完成殺菌或熟制,開封後可直接食用,如八寶粥、即食罐頭、醬滷肉等;
2.即熱預製菜 已完成殺菌或熟制,經過復熱後即可食用,如各種料理包;
3.即烹預製菜 已完成對主要原料的一定程度加工或烹調,可直接進入烹飪操作,如半成品菜肴;
4.預製凈菜 對植物性食材進行預處理、清洗、切分、消毒、漂洗、去除表面水分等處理,對動物性食材進行宰殺、去毛、去鱗、去內臟、洗滌、分割等處理,再經預包裝後儲存、流通,如已洗切的新鮮蔬菜或者切好的鮮肉。
很明顯,這4種類型預製菜的預製程度不同,越靠前,預製程度越高。
近期公眾關注的進入校園的預製菜,主要指的就是第二種即熱預製菜,即熟制後需要二次加熱的菜品。換句話説,餐館或食堂“現做的菜”變成了“復熱的菜”。而現在許多家庭選擇的預製菜並不是這種,而是第三種即烹預製菜或第四種預製凈菜,只是省去了買菜、洗菜、切菜、腌制、搭配調味料的過程而已。
本文討論的預製菜,以即熱預製菜為主。這種預製菜的優缺點很明顯:優點是預製的程度較高,後續的時間、空間和人工操作成本較低,價格也隨之降低,同時,標準化流水製作使得菜肴品質可以保持穩定;缺點是一般會面臨兩次加熱,營養素損失和菜肴感官品質改變會比即食、即烹和預製凈菜更明顯。
長期吃對身體有什麼影響
預製菜被詬病的問題之一是保存期限。既然預製菜的保質期較長(有的長達一年),那麼與現做的菜肴相比,是不是少不了防腐劑的使用?加之前一段時間有網路文章以不正確的食品添加劑理解,來炒作食品安全焦慮,使得一些人認為長期吃預製菜會對身體健康造成損害。
客觀地説,雖然公眾擔憂預製菜的食品安全是合理的,但直接下有害的結論也是偏頗的。
食物防腐的措施包括低溫、缺氧、乾燥、高滲、高酸度、高醇度和加防腐劑等。其中,防腐劑通常用於常溫保存的預包裝食品,而預製菜主要使用的防腐措施是低溫(冷凍)和缺氧(真空包裝),如前文所説,預製菜的出現得益於速凍技術和冷鏈運輸的發展,而不是防腐劑的應用。
由於防腐劑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菜肴的感官品質,所以消費者能輕易嘗出鮮肉與肉製品的差別。所以,商家明知有對感官和健康影響更小的措施,何必非得用防腐劑這種可能引起抵觸情緒的食品添加劑?當然,加不加防腐劑要看事實,大家在生活中可以通過菜肴供應商公佈的預製菜配料表,來了解是否有山梨酸鉀、苯甲酸鈉等防腐劑,儘量避免選擇即可。
還有一些人稱,預製菜二次加熱導致營養素損失,所以長期吃會導致營養不良。這種擔憂有一定道理,但也沒那麼嚴重。
通常來講,食物加工程度越高、保存時間越長,營養素損失就越多,受損的主要是對光、熱等不穩定的維生素。預製菜經過二次加熱,對熱不穩定的維生素相對損失更多,但也是有限度的。
以維生素C為例,新鮮蔬菜炒制時維生素C一般會流失20%-30%,如果燉得很久很爛,損失會超過50%。預製菜即使經過二次加熱,最多也就相當於燉菜的效果。另外,2022版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議每日攝入的蔬菜中深色蔬菜要佔一半,因為深色蔬菜中的抗氧化物質含量更多,有助於減少維生素C的損失。預製菜原材料喜歡選擇品相穩定的胡蘿蔔、番茄、豆角、茄子、香菇和綠菜花等,這些也屬於深色蔬菜。至於其他營養素,如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等,受二次加熱的影響很小,可以忽略不計。
另有少部分人覺得,預製菜相當於剩菜,亞硝酸鹽會超標,有致癌性。亞硝酸鹽主要是微生物活動的産物。日常剩菜中會有由唾液帶來的殘留細菌,細菌把蔬菜中的硝酸鹽還原成亞硝酸鹽,亞硝酸鹽再與胃裏的蛋白質分解産物反應,生成致癌物亞硝胺。
但是,預製菜不是剩菜,只相當於盒飯、便當,經過熟制或殺菌處理,再加上密封包裝,可以使菜品內部的微生物被殺死,外面的微生物無法進入。只要菜肴製作過程是規範的,內部微生物不超標,預製菜便不會在存放過程中産生亞硝酸鹽。
進校園需設定營養標準
對於正在長身體的學生而言,長期吃預製菜健康嗎?
在目前的幼兒園、中小學集體食堂,有營養師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兒童生長髮育需求,設計營養配餐方案,再由廚師烹製成營養餐。預製菜作為一種標準化的餐飲産品,理論上講,安全和營養應比傳統食堂獨立烹飪更具管理和品控優勢,但前提是要有此次教育部提到的“統一的標準體系、認證體系、追溯體系等有效監管機制”。
此外,學校不僅是教書育人的地方,也是培養未成年人健康素養的重要場所。一方面,要關注膳食結構問題。有些孩子原本就不喜歡吃葉子菜,如果預製菜仍然以缺乏葉子菜的蔬菜種類為主,或提供的主食、肉類比例過高,蔬菜較少,那就可能加劇孩子偏食、挑食的情況,導致膳食纖維、維生素等營養素攝取不足或間接導致兒童肥胖症的發生。
另一方面,要關注口味塑造問題。食堂、餐館或外賣無論是否採用預製菜,往往油、鹽、糖都會超標,如肉類會先挂粉過油炸一遍再烹飪,或炒菜時勾芡,長此以往,不僅攝入的熱量超標,孩子的口味也越來越重,從而導致體重超標甚至代謝異常等問題。
因此,如果未來條件成熟後預製菜準備引進校園,趁著標準化的契機,相關部門或學術團體、産業協會等,應專門為學生的餐食設計營養配餐標準,除了膳食結構合理之外,還需實現“減鹽、減油、減糖”,而不是簡單地把市場上的預製菜直接引入學校食堂,讓學生自由選擇。
目前,預製菜的主要缺點在於蔬菜種類豐富性不夠、以維生素為代表的營養素損失等。從營養學的角度,建議通過某些食物處理技術,最大化還原預製菜中新鮮食材的感官品質,縮小與現做菜肴的差距,在保持美味與降低成本中達到平衡;同時,可考慮通過使用營養強化劑,彌補在保存和二次加熱過程中的營養素損失。
來源:北京日報 責任編輯:劉松
(原標題:預製菜能否既營養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