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絲路十年書寫“京”彩華章 ——北京打造“一帶一路”高標準建設的試驗示範綜述

數百年前,京西北商賈雲集,外國商人帶來皮毛交換中國的絲綢;大運河上川流不息的漕船,載著萬國商品運抵京城。

如今,駝鈴聲聲、帆檣林立變成兩座國際機場裏騰空而起的大飛機、“帶貨”能力更強的中歐班列、數字時代的互聯互通,北京與世界的手握得更緊。

十年來,本市著力打造“一帶一路”高標準建設的試驗示範,與共建國家“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北京智造、北京服務、北京標準、北京品牌……全新的絲路傳奇裏書寫著精彩的北京篇章。

設施聯通鋪就繁榮之路

今年初,載著近200位中國乘客的首都航空JD455航班從北京飛抵馬爾地夫首都馬累,滑過維拉納國際機場的水門。三個月前,這座由北京企業改擴建的機場剛剛投用。

“在馬爾地夫,我們創造的很多‘第一次’,也是中國建築企業的‘第一次’。”承接該工程的團隊來自北京城建集團,帶著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建設經驗,運用智慧建造,創造了中國企業在海外珊瑚砂吹填領域的新紀錄,建起了當地最大的現代化水飛航廈和第一條4F級跑道。

設施聯通是合作發展的基礎,鋪就著共同發展繁榮之路。而這正是北京企業的強項。

“北京企業相繼參與了一批重大工程項目,推進道路、港口、市政等各領域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一批造福當地的標誌性工程。”北京市發改委、市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説。

2021年,來自北京的建設者們打通了印度尼西亞巴厘巴板至薩馬林達的高速公路。綿延近百公里的通途,結束了加裏曼丹島沒有高速公路的歷史,也成為連通印度尼西亞新首都區域的關鍵通道。

不久前剛剛通車的雅萬高鐵是中國高鐵全系統、全要素、全生産鏈走出國門的“第一單”。北京企業東方雨虹量身定制了堅韌耐久的彈性防水涂層,恰恰能適應當地的高溫悶熱天氣。

作為新加坡最大的新生水廠之一,北控水務投資建設的樟宜二期新生水工程,佔新生水産量的30%以上,有效緩解當地供水狀況。

大道通途,暢行致遠。

2013年以來,本市企業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直接投資60.6億美元,實施了一批基礎設施建設、資源能源勘探開發重大項目。相關負責人説,本市充分發揮在技術研發、諮詢設計、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等方面優勢,積極參與了肯亞蒙內鐵路、印尼雅萬高鐵、馬爾地夫維拉納國際機場改擴建、瓜達爾新國際機場、中白工業園等近20個國家“一帶一路”重點項目建設,支撐“一帶一路”國際走廊重點節點建設,幫助提升當地基礎設施水準和産業發展水準。

貿易提速促進互利共贏

今年3月,運載55個集裝箱的北京首趟中歐班列從平谷馬坊出發,開往莫斯科。從此,汽車配件、建材、家電等“搶手貨”又多了一條快捷高效的國際貿易新通道。

走出國門的不只“北京商品”,還有“北京服務”。在北京每年1萬億元的對外貿易中,超過20%都是服務貿易。北京已經與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服務貿易往來,1000余家服務企業實現跨國經營。

企業“走出去”,背後需要強大的金融、法律等服務保障。為此,本市搭建“政金企”對接平臺,積極爭取國開行、進出口銀行政策性金融機構約290億元貸款支援北京企業“走出去”,支援物美集團、中興能源等企業開展海外並購,並引導市場化基金支援“一帶一路”建設,僅“光大‘一帶一路’綠色股權投資基金”産品規模就達到35億元。

全球調解員652名、累計調解案件2萬餘件、成功率達60%……北京市“一帶一路”法律商事創新服務平臺已經成為北京國際仲裁影響力不斷提升的縮影。這一平臺上,新聘境外仲裁員中近一半都來自共建“一帶一路”國家。

“創新北京”的名聲越來越響亮。康橋啟迪科技園等一批科技園區和海外創新基地興起,吸引包括工業4.0、生命健康研發等多個領域創新機構入駐,為當地創新主體業態孵化和市場拓展提供服務,促進國際創新資源雙向流動。

得益於“一帶一路”技術轉移協作網路,亞歐第三代半導體科技創新合作中心等一批國際創新合作平臺搭建起來,共促成7000多項跨國技術對接,簽約金額超過1000億元。

在政府層面,“一帶一路”綜合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相關負責人説,本市累計建立了企業境外服務中心、民營經濟發展服務基地、“一帶一路”雙向投資服務平臺80余家,與海外226家商協會簽訂友好協議,覆蓋了五大洲9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為企業提供安全服務、項目資訊、政策諮詢、法律商務等功能。

行合趨同,千里相從。

正因如此,本市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雙邊貿易保持較快增長。今年1到6月,進出口額達到9079.7億元,佔同期北京進出口總值的50.9%,比2015年提升近15個百分點。“數字增長的背後,還有貿易結構持續優化,自主品牌和自主智慧財産權企業出口額年均增長超過10%。”相關負責人説。

心手相連共創美好未來

7年前,北汽集團與南非工業發展公司合作,打造了一座汽車製造工廠。工廠裏,兩國員工共同成長,如今,南非當地員工逐漸熟練操作焊接、涂裝、總裝車間裏的大量機器人,一些人已經成長為車間設備主管。

“‘走出去’的北京企業在實現自身國際化發展的同時,也為當地消除貧困、解決就業、改善生産生活條件、帶動産業升級等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相關負責人説,以2021年為例,北京市境外企業為所在國家繳納稅金總額18.8億美元,為當地創造了7.7萬個工作崗位。

道相同,心相通,力相聚,情相融。

在數千公里外的烏蘭巴托,當地棚戶區改造首個項目被稱為“北京小區”。這是因為實施改造的企業來自北京,用匠心為當地打造了第一個按照城市設計規劃建設的小區,幫助2000多戶居民改善居住條件。

中興能源巴基斯坦新能源光伏電站可滿足28萬戶家庭需求,成為中巴經濟走廊首個並網發電且規模最大的新能源項目。

中亞地區首個基因檢測實驗室正是由北京企業閱微科技與哈薩克納扎爾巴耶夫大學聯合創建,幫助當地提高精準醫療、農業育種和法醫檢驗等領域的科研能力。

在中關村“一帶一路”産業促進中心,一項名為“藤蔓”的服務國際留學生在京創新創業計劃,已幫助1200余名國際青年學生獲得實習機會,青年學生歸國後把“中國方案”推廣至“一帶一路”,成為促進與共建國家互通互融的使者。

……

同舟共濟,古道新程。過去十年,北京智造、北京服務、北京標準加速奔向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助力“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面向未來,生動的創新、數字、綠色、健康、冰雪絲綢之路上,更加美好的北京故事已經開始書寫。(記者 曹政)

來源:北京日報  責任編輯:劉松

(原標題:絲路十年書寫“京”彩華章 ——北京打造“一帶一路”高標準建設的試驗示範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