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

寒露之後寒意猛增 要注意健脾養肺防涼燥

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預示著寒冷氣候的降臨。自寒露起,露氣開始變重,氣溫也會出現明顯的下降。由於寒意猛增,人體陽氣也開始收斂,養生應以保養陰精為主,宜健脾養肺防寒燥,以下“三宜”“三忌”“五防”要格外注意。

三宜

宜健脾開胃 寒露時節飲食進補,應先健脾開胃,再根據個人具體情況,適時進補,既可補脾胃,又能養肺潤腸,補益精氣,同時防生火、生痰、生燥、傷陰。以梨、柿子、香蕉、胡蘿蔔、冬瓜、銀耳、豆類、菌類、海帶、紫菜等為適宜。中老年人和久病者宜多食紅棗、蓮子、山藥、鴨、魚等食品。中醫認為健運脾氣承上啟下,是為冬季脾氣正常運作打下基礎。且飲食入胃,脾氣散精,上輸于肺,故寒露時應脾肺雙補。通過進食甘淡滋潤之品,以及日常生活中勞逸結合來調節脾與肺,頤精養神,適宜喝山藥粥、玉竹粥、沙參粥、生地粥、黃精粥等粥品。

宜養肺潤燥 寒露是涼爽到寒冷的過渡期,此時燥氣當令,如果調理不當,就會出現一系列秋燥的症狀,如口乾、鼻幹、皮膚幹,感冒、呼吸道疾病多發。寒和燥最容易傷肺傷胃,寒露養生應重在滋陰潤燥,養好肺。飲食應在平衡飲食五味的基礎上,適當多食甘淡滋潤的食品,既補脾益胃,又養肺潤腸。如雪梨、蘋果、冬瓜、蘿蔔、藕、銀耳、粳米、山藥、百合、沙參等食品,如果燥熱症狀嚴重,就得少吃辛辣、熏烤等刺激類食品。

宜養肝疏肝 寒露前後,有些人會有這樣的體會:晚上睡不著,或者早早睡了,但在子夜就醒來,輾轉難眠,等到淩晨時分才能重新入睡。如果連續出現這樣的狀況,説明人體已經肝血虧虛,要注意養肝疏肝。此時適合曬太陽,曬太陽有助於疏肝氣,可以使抑鬱情緒得到緩解,疏肝就可以養肺。同時,玫瑰花有疏肝氣的作用,秋天可以喝喝玫瑰花茶,或在家裏做個玫瑰水果羹,除了水果之外,再加點百合,百合可以化痰滋陰,對痰火旺引起的煩躁焦慮,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三忌

忌露腳 俗話説“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氣候多變,晝夜溫差變化較大,所以要特別注重腳部的保暖,切勿赤腳,以防“寒從足生”。因為兩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較少,再加上腳的脂肪層很薄,因此,保溫性能差,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響。除了穿保暖的鞋襪外,還要養成睡前用熱水泡腳和按摩足心的習慣,疏通腳部的經脈,有助於氣血流通,還能緩解疲勞,也可預防因氣溫驟然下降而引發心腦血管疾病。

忌秋凍 進入寒露後,要特別注意保暖,不要赤膊,以防涼氣侵入體內。尤其要注意頸、腰、腹、腳“四保暖”。頸部是寒氣入侵的主要部位,如果受涼會導致咳嗽、鼻塞流涕、咽癢等感冒症狀,戴條圍巾可有效保暖頸部。“腰為腎之府”,秋季陽氣漸衰,腎陽相對不足,若腰背腹保暖不夠,會出現腰背疼痛、腹瀉等症狀,尤其是老人、女性、兒童和身體體質較弱的人要注意防寒保暖,逐漸增添衣服,防止寒氣入體,影響氣血生發。

忌秋燥 寒露後,雨水漸少,晝熱夜涼。許多人會相繼出現中醫上所説的“涼燥”症狀,即咽幹、鼻燥、皮膚乾燥等。對付秋燥可以試試“朝朝鹽水,晚晚蜜湯”,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點蜜水。

五防

防涼燥 寒露至,寒風驟起,涼氣入侵,涼氣與燥氣相合便是涼燥。中醫理論認為,燥性幹澀、易傷津液,易傷肺胃。其主要症狀有口鼻乾燥、咽幹、幹咳少痰或痰粘難咯、皮膚乾燥、毛髮不榮、小便短少、大便幹結等。所以養生的重點是養陰防燥、潤肺益胃。飲食宜“滋陰潤燥”,多食“酸、甘、潤”之品,少食辛辣刺激、香燥、熏烤食品,注意補充水分,多飲溫開水。洗澡不宜過勤,室內保持一定的濕度,運動不宜太劇烈,以防過度勞累耗散精氣津液。

防秋悲 秋季氣候漸冷,人的情緒不太穩定,易煩躁和悲愁傷感。因此,注意宣泄積鬱之情,培養樂觀豁達之心。可在平素的興趣愛好基礎上,陶冶情操;也可在陽光明媚的天氣裏,外出觀賞風景,可使憂鬱愁煩頓消。艷麗的色彩可以起到調節情緒的作用,建議多穿紅色、橙色和黃色等鮮艷的衣服。

防霧霾 需要留意的是,寒露時節,除了降溫,又逢大霧天氣。此時不加以保護,不僅會誘發咳嗽等一些呼吸道疾病,還非常容易落下病根,導致來年復發。霧氣持續不散,會加重老年人迴圈系統的負擔。過了寒露,秋冬早晨霧氣寒冷濃重,過量吸入會對肺造成很大的損傷,有晨練習慣的老人最好等霧氣散去再鍛鍊。

防憋尿 天氣開始轉冷後,不少老年人因為怕起夜凍著,即便是夜裏或者淩晨感覺到了尿意,也常常憋尿繼續睡,這是不健康的習慣。尿液中含有毒素,如果長時間憋尿,容易誘發尿道炎、膀胱炎等。高血壓患者憋尿則會使交感神經興奮,導致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引起腦出血或心肌梗死,嚴重的還會導致猝死。

防鼻炎 秋季到來,很多患者的鼻炎又開始反覆。除了平時多注意鼻子的保暖、防感冒和防過敏之外,可以多用冷水搓搓鼻子,改善鼻子的血液迴圈,增強鼻黏膜的抵抗力,有效緩解鼻炎症狀。

來源:甘肅日報  責任編輯:劉松

(原標題:寒露 健脾養肺防涼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