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亞到長安 一探史君墓石槨中的“絲路傳奇”
文物檔案
史君墓石槨
2003年出土于西安市北郊井上村。石槨長2.46米,寬1.55米,高1.58米,整體為歇山頂式殿堂型建築,石槨週邊有一系列精美石刻浮雕。石槨門楣上方銘文內容用粟特語與漢語撰寫,這種形式的銘文,在全世界關於粟特語考古文獻之中極為罕見。
2003年6月,在西安市北郊井上村,一座北周時期粟特貴族墓葬被發現,世界考古學界為之震驚。墓葬內出土一座精美石槨,以中式建築和粟特文化共同構建,石槨週邊的一系列敘事性的石刻浮雕,尤為精美。
這座石槨,如今已靜靜地躺在西安博物院的地下展館中,接受來來往往眾多好奇的目光。它的主人是誰?他為何選擇在百年後長眠長安,而沒有“葉落歸根”?記者近日跟隨西安博物院講解員陳盼一起走近史君墓石槨,探尋其中答案,也通過近年來西安博物院圍繞石槨展開的一系列公共教育及數字化保護項目,聆聽石槨主人自己的“訴説”。
隨家鄉商隊來到長安 墓主人是做生意的“一把好手”
“要準確地了解石槨的資訊,首先就要從石槨門楣上方的銘文入手。我們發現,石槨銘文內容是用粟特語與漢語雙語撰寫的,這種形式的銘文,在全世界關於粟特語考古文獻之中極為罕見。”在陳盼仔細指點下,斑駁不清的石槨銘文浮現出樣貌,銘文左半部分為漢字書寫,可以看到“史國人也”這四個字,“史國,是西域古國。以國為姓,史也是昭武九姓之一。這也是我們為什麼把墓主人稱為史君。”
粟特,是生活在中亞澤拉伕善河流域地區,即今日中亞的烏茲別克、塔吉克一帶的古老民族,根據《新唐書》記載,粟特人“善商賈,好利”,這説明瞭他們非常擅長從事經商活動。“其實粟特人從我國東漢時期開始,就一直頻繁從事商品貿易活動,來往于絲綢之路上的沿線各國。”陳盼説,“他們穿越于沙漠駝鈴之路,行走于草原馬蹄之間。既是精明的商人,又是文明的使者。”
根據銘文記載,墓主人“本居西域,遷居長安”,説明史君本來居住在西域地區,後來沿著絲綢之路向東經商貿易,來到中國後,定居長安。銘文中,同樣提及了“授予涼州薩保”,這説明瞭史君因為是做生意的“一把好手”,被授予薩保的身份地位。“薩保一詞是古伊朗語,本意是指商隊首領,當大批粟特人沿著絲綢之路向東前行,在河西走廊一帶聚居,形成大量的粟特聚落,中央政府為了有效地控制這些粟特聚落,便將他們的首領封為薩保。薩保一詞,從此成為政商合一的官職,在薩保治理下的這些粟特聚落,開始逐漸地融入中原文明之中,也對中原文化産生了很大的影響。”陳盼説。
他有多愛“第二故鄉”?石槨上的浮雕之中有答案
華夏民族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和氣魄,接納著異族的旅人,在千年前的長安,胡人為官做將,出入于朝堂內外;經商興販,活躍于坊市之間;吟唱彈弄,風行于宮廷與街巷,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其中的粟特人更是幾乎隨處可見。
長久沉浸于中原風土,移居中原的粟特人,生活也在悄然發生改變,這從史君墓石槨就能看出蹤跡。“這些久居中原的粟特人逐漸開始像漢族人一樣講究視死如生了。”陳盼表示,“粟特人原始的喪葬方式是以天葬為主,但通過對史君墓的考古,我們可以發現這位久居長安的粟特人選擇了中原本土的一種喪葬方式,其中的石槨頂部更是採用了歇山頂式的殿堂型中國風建築,石槨中有一個石床,考古發掘時,墓主人和他的妻子康氏就長眠在石板製成的床榻上。”
生前的史君,讓工匠在石槨外側用貼金彩繪淺浮雕記錄了自己豐富而傳奇的一生,通過那些穿越千年歲月而來的浮雕,今人能夠看見史君和他的朋友們身在長安,賓朋滿座,舉杯歡飲的畫面,亦能在中式風格明顯的鳥雲山樹及水波裝飾紋中,一窺史君等人騎馬狩獵的風姿。“通過石槨墓誌與浮雕,我們知道了史君最後留在了長安,雖然他是一個外國人,但是我們能很明顯地看到他接納中原文化,並樂在其中,這也體現了中原與中亞的文化交流。”陳盼説。
而另一方面,粟特人的遷徙也同樣豐富了中原地區的民族文化——在史君墓石槨背面的浮雕上,大量帶著粟特人所信仰的瑣羅亞斯德宗教(也稱祆教、拜火教)特徵的浮雕,精美異常。陳盼説:“史君在年老之時,對故土眷戀,對曾經率商隊經商的情景記憶猶新,他在自己的墓葬圖像上,將這些前生往事娓娓道來。跨越了千年的異域風情,讓現在的觀者無不如癡如醉。”
千年前的絲路故事在當代“活起來”
“你好,我叫尉各伽(wirkak),中文名叫史君,于494年在粟特地區的史國出生,長大後經商,沿絲綢之路來到長安定居。若你來到西安博物院,會在那裏看到我往生後的居所——石槨,這是我生前房子的樣子……”
如一位滄桑的歷史見證者,見證著絲綢之路文明與變遷,史君墓石槨在被公開展陳後,儼然成為西安博物院中的“明星文物”,西安博物院志願者以史君為原型,融入合理的想像,為他寫下了一篇長長的“自述小傳”。史君的故事,也被西安博物院的公共教育團隊編入舞蹈、公共教育課程和繪本之中,淺顯易懂地展現給孩子們。
當千年前的絲路故事,在當代“活起來”——記者從西安博物院相關負責人處獲悉,近年來,西安博物院還組織實施了“史君墓石槨三維數字化保護”項目,與高校攜手,將高精度鐳射掃描獲取的模型與數億像素級的高分辨紋理圖片映射合成,形成彩色三維模型成果,為史君墓石槨的現狀調查、修復方案設計、宣傳展示等需求提供了精準的基礎數據與技術支撐。
這樣精細化的科學維護,不僅對文物歷史資料的存檔、病害細節的觀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讓記載著史君一生傳奇故事的石槨,在重見天日之後,更好地用於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研究。記者 孫歡
來源:西安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從中亞到長安 一探史君墓石槨中的“絲路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