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界新寵——虛擬數字人能否吃上主播飯?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的發展,虛擬數字人正在成為電商界的新寵。他們擁有栩栩如生的面容、豐富的表情動作、真實的對話聲音,大有替代真人主播的架勢。前不久,某頭部MCN機構宣佈加碼數字人直播板塊,各大主流短視頻和電商平臺也紛紛出臺相關倡議、推出官方數字人,足見業內將AI融入直播電商場景的熱情。
事實上,不只是在直播帶貨領域,虛擬數字人早已頻繁出現在演唱會、景區等諸多場景中。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主播賬號近1.4億,其中虛擬主播佔比高達40%。從數字前臺、培訓講師到帶貨主播、虛擬偶像,虛擬數字人化身各種角色,承擔起真人主播曾擔負的功能。
虛擬主播受到熱捧,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優秀主播非常稀缺。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直播人才缺口為800萬人,這一數字預計在2025年將增至1941.5萬人。在巨大的人才缺口下,虛擬主播被視為填補角色的最佳選擇。
成本更低是虛擬主播熱度持續攀升的內在驅動力。特別是對於規模龐大的中小商家,他們想做直播電商卻受制于製作門檻高、精力有限、表達能力欠佳等問題,傳統真人直播間意味著高昂的人工、設備、場地、運營等成本,而擁有一個數字人分身只需要千元到萬元,簡直不要太划算。
不僅如此,數字人還不知疲倦,主打24小時不間斷直播,幫助商家捕獲零散時段的自然流量,可謂降本增效、一舉多得。儘管很多人對虛擬主播的成交轉化率有疑問,但考慮到其低廉的成本,部分場景下的帶貨數據依然可圈可點,有的方面甚至優於真人主播。
但是,據此就得出“數字人吃上了主播飯”的結論還為時尚早。一個不可忽視的行業共識是,數字人降低了主播的門檻,但沒有降低直播的門檻。口型對不上、音畫不同步、動作不自然、問答反饋慢……這些客觀存在的痛點都指向一個問題,就是虛擬主播缺乏真實感、交互性不足,影響了消費者的體驗。即時互動是直播帶貨完成交易轉化的關鍵一環。數字人要想真正吃上主播飯,尚需持續努力。
一方面推動行業去噪,以不斷的迭代創新推出更智慧、更優質的數字人,為消費者創造更貼心的體驗。數字人製作涉及電腦圖形學、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動作捕捉等多個技術領域,其品質和逼真程度依賴大量的數據採集和模型優化。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優質的虛擬主播足可以假亂真,正在改變消費者對虛擬人的刻板印象。但不可否認,多數直播間充斥著良莠不齊、效果一般的“假人”主播。高歌猛進的集體繁榮之下,迫切需要數字人企業專注技術和創新。
另一方面找準數字人的應用場景,讓虛擬主播和真人主播互為補充、共同唱戲。虛擬人在本地生活、跨境電商等領域蘊藏著不容小覷的潛力,原因就在於消費者對景區門票、酒店優惠券、團購套餐等標準化産品有一定信任基礎,不需要真人主播反覆遊説介紹。而美粧、服飾等需要主播親自示範、展示效果的品類,真人主播顯然更容易與消費者建立連接。這啟示我們,直播帶貨既要用好數字人工具,推動虛擬主播在更多契合的領域釋放價值,也不能忽略真人主播的獨特優勢。期待行業以包容之心創造更多虛實共生的直播新體驗,幫助商家在競爭中搶佔新機遇,持續為消費者提供更滿意的服務。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劉松
(原標題:數字人能否吃上主播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