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博物館裏的“樂齡”生活 更好服務老年群體

近日,記者在國家博物館的咖啡廳裏看到,4位身穿旗袍的婆婆舉著手機,興高采烈地分享彼此拍攝的文物“靚照”。“我們之前互不相識,是在逛博物館時結識的,現在已經成了閨蜜。如今,每週相約打卡博物館是我們退休後最開心的事。”婆婆們鬢髮斑白,卻神采奕奕。

隨著越來越多“銀發族”走進博物館,許多博物館在設施、服務等方面不斷改良,更好地發揮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機構的功能,豐富滋養著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為了關懷“數字鴻溝”前手足無措的老年人,在故宮博物院、蘇州博物館等諸多博物館,年滿60周歲的老年人不用網上預約,持老年證、身份證可直接登記進入。

“我們博物院設有無障礙電梯,各樓層均有無障礙洗手間。每週六下午三點,還會定時定點為老年群體開展免費公益講解。”山西博物院公眾服務部志願者服務科科長劉超告訴記者。

不少博物館還主動了解老年群體的需求,增強“分眾化”服務意識,以便為他們提供更細緻、科學的服務。近幾年,雲南省博物館、蘇州博物館、浙江自然博物院、山西博物院等紛紛開展老年觀眾問卷調查。調查顯示,現在的老年人有著很高的精神文化需求,他們期待博物館能打造一個老年人活動平臺。

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活到老,學到老”,老年人也可以享受皓首窮經之樂。寧波博物館的“頤和”銀齡課堂,結合節令推出了系列活動;浙江博物館的“老有所樂在浙博”系列活動,則推出了“巧手剪紙 傳承非遺”“初冬日繪百花”等項目。

“我們曾製作婦好鸮尊、杜嶺方鼎的仿製品,讓老人們可以手托‘婦好鸮尊’與之合影,並親手拼接‘杜嶺方鼎’。”河南博物院社會教育部主任林曉平告訴記者。70歲的陳秀清阿姨,參加完活動後激動地説:“我太喜歡這個重陽節禮物了,沒想到這個活動這麼有趣!”

山西博物院“博物館裏的老年大學”主題系列文化服務項目,結合時令、節氣、重要節日,精心策劃座談會、參觀賞析、創作體驗等活動。“我們的活動,每次報名都爆滿。還有老人告訴我,‘每次你們發佈活動那個點兒,我就不睡了,等著搶名額呢’。”劉超笑著説。他介紹,今年11月還會帶老年觀眾去文保中心參觀,體驗文物修復過程。“博物院的老年大學有文物為依託,是其他老年大學沒有的優勢和特色。我每一次參加活動都能獲得知識,並留下美好的回憶。”“老師們寓教于樂,我們增長了文化知識,豐富充實了老年生活。在此衷心感謝博物院這一平臺。”許多參加過活動的老人會在微信群裏發佈長長的感想,感謝博物院為他們提供機會,讓他們的晚年生活煥發生機與光彩。

不少老年觀眾是博物館的“忠實粉絲”,他們活躍在服務前臺、講解預約處,或指引觀眾,或維持秩序,或整理書籍……以志願者的身份深度體驗博物館文化。廣東省博物館目前50歲及以上的女性志願者有91名,55歲及以上的男性志願者有8名。自2022年1月1日至今,他們服務總時長17170小時,提供志願講解1904場。

在良渚博物院的人工服務台,一位和藹慈祥的“藍馬甲”志願者吸引了記者的注意。74歲的吳奶奶已經在良渚做了9年的志願者,去年志願時長超600小時。今年3月,吳奶奶成了榮退志願者,但她閒不住,仍常來幫忙。做志願者,要背幾萬字的講解詞,吳奶奶一遍遍手抄,直到這些知識在腦海裏“安營紮寨”。志願者考核時,博物館工作人員給她打了五顆星。吳奶奶介紹,良渚博物院中像她這樣的銀發志願者有幾十個,平時他們不光做志願者,還積極參加博物院組織的講座,空閒時也會翻看與良渚文化相關的書和公眾號文章。“只要健康情況允許,我會一直做志願者。”她笑瞇瞇地説。

對老年人來説,博物館可以是老年大學、手工活動室、交友交流的平臺,更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博物館幫助“銀發族”過上老有所學、老有所得、老有所樂的“樂齡”生活。(記者 李 韻 王笑妃)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劉松

(原標題:博物館裏的“樂齡”生活 ——看各地博物館如何更好服務老年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