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山西:文化要“守得好”,更要“活起來”

剛剛過去的中秋國慶假期,山西各文化場館、文旅景區推出的非遺體驗、文化展示等活動,為本就火爆的旅遊市場注入了新動能:大同博物館舉辦的中秋夜宴,組織遊客做魚燈、畫紙扇、拓玉兔、學點茶;臨汾博物館推出了“寫中國”詩歌朗誦、剪紙、平陽木版年畫拓印等體驗活動;呂梁市交城縣舉辦了非遺活態傳承系列活動,遊客可以體驗製作雲香、玉雕、剪紙、拓印、刺繡、堆綾等;晉城市皇城相府景區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盛世八音響徹古堡,每天加演5場,遊客拍手叫好……

山西擁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不僅數量繁多、特色鮮明,且存續狀態良好。據統計,山西國家級非遺數量位居全國第三,現有18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和149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山西加強非遺傳承指導,常態化開展傳習活動,豐富非遺展示平臺,將非遺保護責任單位下沉至鄉鎮、街道、社區和村莊,著力探索非遺保護的社區權益。如今,在太原小店區劉家堡非遺小鎮、長治市平順縣石城鎮白楊坡村、皇城相府景區、大陽古鎮景區等的實踐已初步形成了非遺與古城鎮、傳統村落和旅遊景區良性互動的成功模式。

山西的地上文物總量居全國首位,古建築遺存豐富。為了做好文物和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山西按照“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文物工作方針,著力構建文物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文物價值傳播、文物安全責任、政策制度保障五大支撐體系。

2017年起,山西在基層文物保護部門探索實踐的基礎上,率先推出“文明守望工程”,在不改變文物所有權的前提下,鼓勵和引導社會組織、企業或個人通過出資修繕、認養等方式,參與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其他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利用。經過6年探索,山西已有420余處文物得到認養,全社會參與文物保護和利用的意識不斷增強,共保共用的合力正在形成。

在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利用中,基層文博人才培育工作不可或缺。2022年5月,山西省文物局等五部門聯合印發《文物全科人才免費定向培養實施辦法》,計劃在5年內通過高考面向全省117個縣(市、區)免費定向培養600名文物全科人才,委託山西大學培養。山西大學考古學(文物全科)本科專業由此而生,越來越多的年輕力量接過文化保護傳承的重擔,基層文保後繼有人。

  文物“守得住”,更要“活起來”。山西省文物局以“開放”和“共用”為抓手,整合全省館藏和社會文物資源,開展聯展巡展活動;全國文物系統首家先進計算中心落戶雲岡研究院,三維鐳射掃描、3D列印技術等賦予了文物保護利用更多的可能;國保單位對外開放率超過40%;年辦展數量增加到700余個,各類社會教育活動增加到5000余場次,年均參觀人數2000余萬人次……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大眾參與中被賦予了全新生命力。(本報記者 李建斌)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劉松

(原標題:山西:文化“守得好”,更要“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