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非遺傳承 | 吳興斌:把嗩吶吹進百姓的心坎裏

9月25日,時值仲秋,綏德非物質文化遺産陳列館門前傳來陣陣高亢嘹亮的嗩吶聲,給煙火氣滿滿的街道平添了幾許別樣的味道,引得市民紛紛向嗩吶聲的源處凝望並駐足聆聽——綏米嗩吶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吳興斌雙手執著嗩吶、鼓著腮幫在仰天專注地吹奏著。

640

吳興斌,藝名吳毛小,1968年出生於綏德縣石家灣鎮白家園則村,從小熱愛音樂,但家境貧寒,食不果腹。11歲時一次偶然的機會遇到嗩吶藝人趙英武嗩吶吹得特別好,便心動了,暗自下定決心:要學到真本事,賺個圓肚,於是説服父母后便跟著第一任師傅趙師翻山過溝,以老五班為表演形式,給辦紅白事的鄉村人家吹奏。從敲鑼打鼓的“基礎”到嗩吶表演,吳興斌看得仔細、學得認真,師傅講過的吹嗩吶細節與要領,他牢記在心,刻苦訓練。經過一年多的勤學苦練,他已打下嗩吶演奏紮實的基本功,從那時起,小小年紀便有了擔當——要改變家庭貧困的現狀。

後來,又遇到他的第二任師傅安生明,主要學習嗩吶演奏技巧、節拍以及如何換氣等,同時,師傅口對口的哼調、手把手的教指法,師傅對他的要求很嚴格,吳興斌的演奏技藝提升很大,兩年多後他已出師,便收了4個嗩吶愛好者,18歲時他創辦了自己的嗩吶班子,在原來的基礎上增添了嗩吶小號、長號、中音號、電子琴及薩克斯等樂器,極大豐富了嗩吶音樂團隊。

1994年時,吳興斌受邀參加內蒙高速公路慶典的嗩吶演奏,賺得近3000元,這次演出讓他對嗩吶技藝有了一個全新的認知,從此,他更加熱愛嗩吶行業,視嗩吶為生命,通過日常揣摩與實戰演練不斷精進技藝。在陜北,嗩吶在這塊厚重的黃土地上與人們一生相伴,紅白事、秧歌表演、滿月祝壽、開業慶典、喬遷新居等都需要嗩吶來助興才夠味。

“好的嗩吶手理解曲子的喜怒哀樂是第一步,且要根據曲子錶達需要選用合適的嗩吶,再融入個人情感,節奏快慢的拿捏要通過氣息與指法的控制來恰當好處地表達曲子的強弱與情感,這樣畫面感就出來了。”吳興斌邊吹著嗩吶,邊介紹著演奏精髓。

嗩吶或震天吼地、粗獷深沉,或婉轉悠揚、悲淒哀痛,它將陜北漢子的豪邁大氣與陜北女人的溫婉動人體現的淋漓盡致。年年歲歲,黃土地上的嗩吶聲不斷,迴響在高原的溝溝岔岔、梁梁峁峁,也融入陜北人的生産生活、乃至生命之中,成為百姓情感宣泄的重要載體。

“吹嗩吶要懂得吹奏技巧,要學會丹田用氣,就是從腹部供氣,這樣才容易換氣,吹著沒那麼累。平時也要練好長音的基本功,吹奏起來才能遊刃有餘。”吳興斌示範著説道。

技藝無止境,生活之餘,他將外省的嗩吶曲藝與綏米嗩吶融合創新,使演奏出的曲子更動人,深受人們喜愛。近年來,他的嗩吶團隊在三亞商會慰問演出展演中獲一等獎,在陜西省舉辦的全國名族管弦樂大賽中,他吹奏的新編大嗩吶曲目《鬧紅火》獲二等獎,在榆林駐西安商會換屆開幕式演出中獲優秀團隊獎。

40多年來,吳興斌通過師傳徒、徒傳徒的方式帶出徒弟80余人,徒弟中有10人從事嗩吶表演,也靠嗩吶技藝養家糊口。其中,有兩個徒弟演奏技藝較高,並創辦了自己的嗩吶班子,他的兒子吳曹寶現在是嗩吶國家級二級演奏家。另外,吳興斌還通過快手網路平臺積極傳播綏米嗩吶文化,並遠端為3名嗩吶愛好者義務授課,快手現有7.3萬粉絲。

640 (1)

綏米嗩吶是陜北嗩吶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年6月被國務院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每當聽到嗩吶聲,我的身心就被牽住了,幸福感油然而生。”嗩吶已融入吳興斌的靈魂深處。多年來,他熱衷於嗩吶事業,用心用情吹奏出大眾喜歡的曲子,不僅將這門技藝代代傳承下去,更重要的是把嗩吶吹進群眾的心坎裏。

來源:綏德融媒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非遺傳承 | 吳興斌:把嗩吶吹進百姓的心坎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