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新地名中蘊含的歷史印記

城市老地名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訊,建構出獨特而寶貴的文化資源。隨著對老地名保護的重視,近年來,江蘇各城市推出了不少極具底蘊的新地名,它們留存著歷史變遷的痕跡,彰顯著地域文化之美。行走在這些道路上,仿佛在歷史與現實中穿梭,讓人。

名人是一個地區最好的名片,紀念名人、傳承其思想的地名,成為弘揚當地文化的重要載體。

2018年,南京市雨花臺區西善橋街道境內有一條新路被命名為七賢街。2020年,在這條路的附近命名了嵇康路、阮籍路、山濤路、向秀路等以“竹林七賢”為名的道路。南京地名協會專家王聿誠告訴記者,這與1960年在此處發現的一座南朝大墓有關。大墓出土了《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拼壁畫,這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魏晉人物畫實物。

在興化,多處名字可看到范仲淹的身影。北宋天禧五年(1021),范仲淹奉調泰州海陵西溪鎮(今東台西溪)任鹽倉監,上書淮南制置發運副使張綸,建議再修捍海堤,朝廷命范仲淹全面負責修築捍海堰。前後四年曆經重重困難築成的堤堰,讓蘇中、蘇北沿海百姓深受其益。

據王聿誠介紹,范仲淹一直受到官民的景仰,因他還興辦了學宮,謚號為文正,所以興化自宋代起就建有景范堂、範文正公祠。明清之際有景范書院、文正書院。如今,興化不僅建有范仲淹紀念館,懸挂“文正流風”匾,還有江蘇省興化文正實驗學校、景范學校、興化市景范教育集團、景范康城等學校和小區名,反映了興化人對范仲淹的崇敬和景仰之情。

如皋近年來深入挖掘近代鄉賢——晚清進士、教育家、實業家沙元炳的史料事跡。沙元炳曾改書齋名“四印堂”為“志頤堂”,回鄉興辦如皋師範等名校。

如皋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丁山燕告訴記者,2021年,如皋市民政局經過重新規劃,延長志頤路(2004年命名)。2022年,位於志頤路東側的志頤小學竣工。志頤路、志頤小學與如皋師範、頤園、沙元炳紀念館等新舊地名相輝映,傳播了鄉賢歷史文化。

不少新地名的專名之中嵌有一個城市的單字古稱,以此方式來彰顯一地的悠久歷史。

2005年9月,鎮江市建成的宜和廣場,初名人民廣場,2012年更為今名。王聿誠向記者講述鎮江地區最早古稱“宜”的來源。1954年6月,丹徒大港聶家村煙墩山出土了西周時期青銅器12件,其中一件就是宜侯夨簋。這是學者們根據銘文內容命名的,“宜”是地名,“侯”是官名,“夨”是人名,“簋”是器名。

根據銘文可知,3000多年前,周康王分封“夨”為宜侯,如今的鎮江一帶即為“宜”諸侯國。2013年成立的丹徒區宜城街道,其命名用意也是為了突出宜文化。

2008年泗洪縣興建的古徐廣場,也是這種組合方式。因為泗洪縣域歷史上曾為古徐國都城所在地,因此以“古徐”命名。

宿遷學院副教授程薇説,徐國為夏商周時期東方的一個諸侯國,輔助大禹治水的功臣伯益之子若木被封于徐地,建立徐國。國境在今安徽東北、山東西南、江蘇西北部一帶。約西周初年,周公之子伯禽到魯國就封。在周王室支援下,伯禽率軍討伐徐國,徐國被迫向南遷徙到今泗洪縣境內。此後,都城還遷至今邳州一帶,西元前512年,徐國被吳國所滅。古徐廣場佔地10萬平方米,根據古徐國故事製作了季札挂劍雕塑,以及關於泗洪民間傳説的各種景觀墻,充分展現了泗洪悠久的歷史文化。

一些新地名似曾相識,原來是融入了舊地名元素,保留了某種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風貌。南京臨浦路是2016年的新地名,位於秦淮新河南邊,因臨近“新林浦”而得名。

新林浦在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中已見著錄,古時流入長江。南朝詩人謝朓經過新林浦後寫下了《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李白也是他的粉絲,在《新林浦阻風,寄友人》詩中有“明發新林浦,空吟謝脁詩”之嘆。新林浦的下游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融入秦淮新河,上游今稱路線河。作為地名已消失了多年,“臨浦路”傳承著這段歷史文化,銜接了文化記憶的斷層。

蘇州工業園區東西向的道路有蘇桐路、蘇茜路、蘇惠路、蘇慕路、蘇春路、蘇虹路等以“蘇”字為首字的系列路名。其實每個路名中間的那個字,都分別代表了一個蘇州園林,如“桐”指桐園,“茜”指茜園,“惠”指惠蔭園,“慕”指慕園,“春”指春錦園,“虹”指石虹園,充分展示了蘇州園林文化。

揚州近幾年新命名江濤路、觀潮路,位於廣陵區曲江街道。揚州地名專家黃繼林稱,揚州歷史上就有曲江,上世紀70年代命名了曲江路。西漢枚乘在《七發》裏寫道“並往觀濤乎廣陵之曲江”,江濤路、觀潮路緊靠曲江,由此命名。

來源:新華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新地名中蘊含的歷史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