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

5000鄉親信得過的“120”

暮色降臨,渭南市潼關縣寺角營村荒移衛生室裏的患者多了起來,有來復查的,有來做理療的。“白天鄉親們要下地、務工,所以我這裡晚上人也不少。我就住在衛生室,只要村民有需要,我隨叫隨到。”9月15日,荒移衛生室的鄉村醫生劉永生告訴記者。

從醫47年來,劉永生始終堅守在基層一線,累計接診病人12萬餘人次,出診1萬餘次,服務一方百姓,踐行醫者初心,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東垣上信得過的‘120’”。

不久前,中央宣傳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向社會公開發佈2023年“最美醫生”先進事跡,劉永生獲得2023年“最美醫生”稱號。

把守護鄉親們的健康當作一生的事業

從一名“赤腳醫生”到全國“最美醫生”,劉永生的從醫之路頗為勵志。談及為何選擇成為一名醫生,劉永生表示:“母親的教誨至關重要。”

“在我2歲那一年,我的右腿意外骨折。由於沒有錢看病,母親急得放聲大哭。村支書知道後,動員了村上的黨員幹部,給我家捐了20元錢,及時治好了我的病。從此母親常常念叨,‘娃呀,你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了當個醫生,要讓沒錢的人都能看得起病,一輩子不要忘了村支書的恩情,不要忘了鄉親們給咱的幫助。’”劉永生説。

上高中的時候,劉永生上了學校開辦的醫療班。1976年,劉永生畢業回村後,正趕上麻疹流行,村上有4個孩子因此夭折了。“我找來治療麻疹的資料,再結合一些土方子配製了草藥,自己先以身試藥,確認沒問題後,再給患者服用。最後,我把其他娃娃的病治好了。麻疹在村上慢慢得到了控制。”劉永生説。

村支書覺得劉永生是一個學醫的苗子,把他送到當地醫院參加了3個月的集訓。結業後,劉永生回村成為一名“赤腳醫生”。自此,他紮根農村,把守護鄉親們的健康當作一生的事業。

1977年的夏天,村上有名婦女産後大出血,劉永生趕到患者家裏進行緊急處理後,第一時間和家屬把病人抬到了縣醫院。遺憾的是,由於失血性休克,患者沒能搶救過來。看著患者母親和丈夫悲痛欲絕的樣子,劉永生心裏十分痛苦。

“那天,我就下定決心,鄉親們需要啥,我就學啥。”劉永生説。於是,他開始學習産科知識和救治技術,幫助更多孩子健康安全地出生。到現在,他接生過的孩子有500多個,大人、小孩全部平安。

除了産科知識,劉永生還四處拜師學藝:跟著老中醫學針灸按摩,到鎮衛生院跟著醫生學西醫,往縣醫院、市醫院轉送病人時也跟著醫生學習相關疾病的救治方法。劉永生還自費到西安、鄭州等地參加醫學專業培訓30多次,寫下的學習筆記有80多本。

“剛學醫那幾年,為了體驗針灸的手法和針感,我常常在自己身上扎針。另外,我親身體驗的藥物不下百味。”劉永生説。功夫不負有心人,劉永生先後掌握了針灸、拔罐、按摩、洗胃、急性外傷處理、導尿等技術,並逐漸形成了一套獨特的中西醫結合醫療技法。在治療常見病、多發病時,患者的痛苦減小,花費也很少。

從醫多年,劉永生心裏建起了一本厚厚的“健康賬冊”。村裏誰是老年病、慢性病患者,誰是重症患者,他都記得清清楚楚。除了日常的接診、出診,劉永生還會專門抽時間到府探訪,和患者聊聊天,給他們寬寬心,用心用情守護著鄉親們。

與村民從醫患關係處成“親人”關係

“寺角營村是3個村合併的大村,有5000多人。村中留守的老人、婦女、兒童比較多,這些人就是我每天忙碌的重點對象。”劉永生説。

在他看來,做醫生不但要減輕患者的痛苦,而且要深入了解患者的生活,進行心理疏導,讓鄉親們積極面對生活。

今年35歲的村民田美麗一家與劉永生結緣已經13年了。“2010年,小田的奶奶由於股骨頭壞死在外就診回村後,叫我去為老人做後續康復治療。”劉永生説,“小田父母去世早。走進她家院子時,她的奶奶躺在床上,她的哥哥患有精神疾病,她的爺爺愁眉苦臉,整個家庭沒有一點生機。”

劉永生暗下決心,要讓小田家裏重新出現歡聲笑語!他一邊幫助小田的奶奶進行康復理療,一邊自費送小田的哥哥去渭南市裏的醫院進行治療。在劉永生的幫助下,田美麗去潼關縣城打工。目前,田美麗已經在城裏安家,還開了一家超市,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多虧了劉叔的幫助。現在,我們相處得就像親人一樣。我的婚宴、孩子的滿月宴都邀請劉叔作為家人參加。”田美麗説。

村民鄧朝剛2002年至今一共經歷了4場大病。第一次是因意外不慎被電鋸割到後腰,尾骨斷裂。在醫院進行手術後,鄧朝剛的小腸僅剩下1.2米。由於肛門周圍神經損傷,醫生又為鄧朝剛做了結腸造瘺術。

“這次住院,我花費8萬多元,其中7萬元都是和親戚朋友借的。回村休養後,劉大夫每天都抽出時間到家裏給我免費換藥治療,一天兩次不間斷,一直堅持了46天,直到我完全恢復過來。”鄧朝剛説。

之後,鄧朝剛又患過全身性皮炎、頸椎病和胰腺囊腫,劉永生用中藥幫助鄧朝剛治療皮炎和頸椎病,後來還幫其聯繫醫院,為其墊付了胰腺囊腫引流術的所有費用。經過14天的住院治療,鄧朝剛痊癒後出院回家。“從2002年到現在,20餘年間4次大病治療,要是沒有劉大夫不圖回報的幫助,我恐怕早就不在了。”鄧朝剛感激地説。

“在我眼裏,病人只有患病的輕重之分,沒有窮富之分。前些年,我撕掉了之前記的兩本賬簿,讓那些生活相對困難、還不起醫藥費的鄉親卸下精神負擔,能更輕鬆、健康地生活。”劉永生説。

不只是田美麗和鄧朝剛,許多村民同劉永生從醫患關係處成了“親人”關係。現在,村裏誰家做了好吃的飯菜,經常會送一碗到衛生室給劉大夫嘗嘗。荒移衛生室門前經常會有新鮮蔬菜出現,都是村民悄悄送給劉永生的。還有鄉親表示,“兒子在電話裏,永生在我身邊”。這些感人的話語和舉動,成為劉永生在村醫崗位上繼續奉獻的最大動力。

建起志願服務隊幫助更多人

從醫47年,劉永生為自己定下了“15字方針”,即“會預防、能診斷、會看病、能治療、會轉診”。“做好健康科普能提升群眾的健康意識,這對於基層老百姓尤為重要。因此,我把‘會預防’放到了首位。”劉永生説。

“少吃鹽,多吃醋,跳跳舞,散散步”“褲帶長,壽命短;膘長一寸,命少一時”……從日常衛生習慣、健康教育到慢性病管理、疫情防控等,劉永生經常編一些通俗易懂的順口溜做宣傳,引導鄉親們在日常生活中做好疾病預防和自我保健。

從醫47年,劉永生也見證了基層衛生事業的巨大發展和變化。“近年來,國家對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不斷加大。我們村現在已建成‘五室分離’的標準化衛生室,可開展化驗、心電圖、制氧等診療工作,整體醫療環境和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劉永生説。

劉永生介紹,過去給病人復診,“天晴一街土,下雨滿街泥,一個藥箱一把傘,一雙布鞋路上趕”。現在是“道路平、路燈明,衛生室門前停有120,如果有人疾病發,10分鐘後到他家”。

多年的行醫經歷,讓劉永生日漸覺得,除了醫療服務,村上500余名留守老人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一些幫助。一個人的力量始終是有限的。於是,在2016年6月,劉永生發起成立了村裏的第一個志願服務隊,開始為留守老人幹些力所能及的事。

“志願服務隊的隊員可以承擔照顧留守老人、重病患者,以及幫忙收糧食、打掃街道衛生、去敬老院給老人理髮等工作。”劉永生説。隨著隊伍愈發壯大,縣上又成立了以劉永生名字命名的志願服務總隊。如今,這個志願服務總隊已有17個分隊1000多人,長期堅持在社區、鄉村、學校開展志願服務。

劉永生的從醫之路對家人也産生了深刻影響,兒子劉博學醫畢業後回到了荒移衛生室,主要負責群眾公共衛生服務工作;侄子在潼關縣醫院工作,是外科主任;侄女當了護士;孫女上大學也選擇了醫學專業。“看到父親多年來的堅守,看到村民康復後的感激之情,我明白了父親和鄉親們的深厚感情來自何處,也堅定了我紮根農村、當好一名村醫的信心。”劉博説。

“只要身體幹得動,就一定要讓鄉親們在最需要的時候找到我。作為一名有著46年黨齡的黨員,我要用實際行動踐行自己入黨時的誓言,全心全意服務好群眾,繼續做好鄉親們健康的‘守門人’。”已經64歲的劉永生如是説。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5000鄉親信得過的“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