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東風帶科技館“飛入”百姓家
“我兒子4歲的時候,已經會問各式各樣天馬行空的問題。比如他曾問我,‘石頭是什麼做的’‘時間是什麼做的’。第一個問題我還能勉強回答,第二個問題確實把我難住了。雖然我沒有能力回答他,但是我非常想要珍惜、保護他這種提問的能力和他對於世界的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想法。”9月17日,在2023北京中外科技館館長對話會上,《環球時報》(英文版)編委白天天分享了她作為家長的一次科普經歷。
去科技館是她向孩子科普科學知識的一種方法。守護青少年的好奇心、解答科學問題,不僅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目標之一,也是社會教育的重要使命。而科技館就是承擔這一職責的重要機構。
如果説,因為物理空間的限制,科技館曾經“養在深閨少人識”,那麼,如今科技館已經乘著數字化建設的東風,攜科普資源“飛入尋常百姓家”。
科普受眾請進來,雲上科技館走出去
本次中外科技館館長對話會包括兩場高端對話,主題分別為“科技館如何在青少年的數字教育水準提升中發揮作用”“科技館如何打造優質數字資源,精準服務不同受眾”。
要讓科技館在提升公民科學素養、培養科學精神中貢獻更大力量,一方面需要讓科技館“開門迎客”,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有趣多元的形式把受眾請進來;另一方面,流動科技館、雲上科技館也要走出去,擴大科普覆蓋的人群,讓有限的科普資源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通過使用數字資源,科技館能夠突破物理空間上的限制,跨越國界,把科學知識傳播到世界的各個角落。科技館還可以通過數字化的互動手段,引發人們對科學的興趣。”巴基斯坦科技資訊中心主任穆罕穆德·阿卡姆·謝赫強調。
科技館的數字化改造不僅能擴大覆蓋面、吸引受眾,還能幫助青少年提高數字素養、培養科學精神。上海科技館副館長忻歌表示,科技館在終身教育和青少年的科學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科技館不僅是前沿數字技術成果的展示平臺和讓公眾更好地體驗技術魅力的樂園,還是重要的技術課堂,能夠幫助公眾理解數字技術背後的原理、邏輯。
除了科技館數字化發展的前景,與會專家也提出了當前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數量龐大的實體科普場館,為數字化傳播提供了科普素材和科學支撐。”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陳維成在中外科技館館長對話會上表示,“但我們也應看到,目前北京已建成的科技館或其他科普場館,基本是通過線下展品或科普活動進行科學傳播,科普場館的數字化改造還處於初級階段。現有科普場館的數字化改造有巨大潛力,數字化內容生産和管理也存在巨大挑戰。”
忻歌補充説:“未來,科普場館和數字教育肯定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平衡好科普場館傳統展教與線上展教這二者的比例、關係等非常重要。”
講好科學故事,做好科學普及
如何做好關於氣候變化的科普?
北京宸楓萬宇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動畫總監道爾頓·格蘭特給出的答案是“講故事”——一隻小北極熊因為北極冰川融化與母親失散,歷經艱辛後終於找到了熊媽媽。故事講完後,科普登場,氣候變化的原因、後果等知識銜接在故事之後,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在科普中,呈現的技術與講述的藝術同等重要。道爾頓·格蘭特認為:“首先,科普內容一定要是故事導向的,因為人性就是喜歡聽故事;其次,創作時,腦子裏要有受眾,要做數據收集和市場調研,要知道目標受眾是誰;最後,要關注受眾的反饋,實時更新內容。”
“我認為應該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使科學廣為人知。通過講故事,我們可以讓新一代的受眾真正喜歡上科技。”道爾頓·格蘭特補充説。
想要精準服務受眾,除了受眾調研、採取講故事的藝術呈現方式、及時更新受眾反饋等手段外,增設與受眾互動的崗位也是一種可行的辦法。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科學傳播學博士楚惠萍表示,當前,科技館傳播的內容已經從以前的固體展品和機械互動裝置轉變成可以承載大量資訊的數字內容。因此,她認為,在精準服務受眾方面,科技館應該設立一個專門的崗位或工作領域,相關工作人員不僅要承擔起溝通、陪伴、講解、引導的工作,還要負責接受受眾反饋並形成報告。
“精準服務是一個雙向奔赴的過程。因為受眾有需求,科技館才會存在。受眾造就了我們,我們也要引導、塑造受眾。”楚惠萍説。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 石進玉
(原標題:數字化東風帶科技館“飛入”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