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不負患兒性命之托
在南京市兒童醫院2號樓4樓的走廊上,無論白天黑夜,總是有許許多多家長在翹首等待。他們的表情或焦慮急迫,或沉默凝重,從不同方向投來的目光都匯聚在一扇大門上——重症監護室(ICU)。在這扇大門裏,常年忙碌著200多名醫護人員,為了搶救急危重症患兒,他們爭分奪秒、不捨晝夜。
生死之間,這裡既是冷酷的戰鬥之地,同時也充滿了溫暖和希望。
繆紅軍是該院急診重症醫學科主任。在他看來,兒科急診重症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科室,患兒數量大、病情來勢猛,是意外情況最多、搶救任務最重的科室,最為考驗醫護人員診斷診治和應急能力。
創立於1983年的南京市兒童醫院急診重症醫學科,是我國最早成立的全國7家兒科監護中心之一。40年前,科室從幾臺簡單的呼吸機和薄弱的醫資起家,如今已經成為區域性有重要影響力的兒童急診重症醫學中心——學科方向齊全、救治技術先進、儀器及人員配備領先。目前,科室常規開展兒童內外科疾病的ECMO治療技術、呼吸機治療技術、CRRT技術、電子支氣管鏡技術、床旁重症超聲等兒童高級生命支援與重症監護技術。
“在我們科,人人都必須掌握所有這些高級生命支援與重症監護技術。只有具備了這樣的基礎,當患兒來到醫院的時候,才能實現人人都能在第一時間開展最基礎的急救措施。”繆紅軍表示,急診重症醫學科醫護必須是一支鐵打的隊伍,而過硬的技術基本功,是這支團隊搶救患兒于生死一線的信心和底氣。
“我們將ICU分為3個專科,各個專科診療特色分明。”繆紅軍介紹,PICU收治小兒內科急診及危重症疾病;SICU收治兒外科危重症疾病,負責兒外科重大手術前後的監護工作;CCU則負責收治心臟外科危重症疾病及重症複雜手術前後重症監護工作。目前,急診重症醫學科編制床位91張,其中PICU38張、SICU27張、CCU26張。不僅如此,醫護團隊還依據專業特長,分為了膿毒症肺損傷(肝衰竭)、急性腎損傷、兒童突發公共衛生疾病、神經重症和心血管功能障礙(重症血液)5個醫療救治組。
相較於以營養代謝性疾病為主的成人急診科,兒科急診以先天遺傳和意外傷害為主。“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小版,他們有自己的生長髮育特點,也有自己的疾病生理機制。”繆紅軍舉例,就同樣一個指標,對所有成人而言,都只有一個標準,但對於兒童來説,在不同年齡階段就有不同標準。此外,兒科又被稱為“啞科”,因為孩子往往説不清自己到底哪不舒服,病情的診斷與治療對醫生的經驗和應急處理能力要求極高。“所以兒科的急診重症人才,需要專門的培養。”
針對年輕人才的培養,科室形成了一套規範的方法。打開科室年度計劃表,全國小兒機械通氣培訓班、江蘇省兒科應急學組小兒重症專題巡講、江蘇省小兒急危重症實用技術學習班……培訓計劃排滿了一整頁。科室還尤其重視對醫護人員臨床診斷思維的訓練,通過兒科預警評分來幫助醫護人員提升早期識別的能力。“遇到危重症的時候,家長著急,孩子忍不了。醫生必須靠自己的雙手、雙眼、雙耳來判斷,儘快準確診斷病情。”根據患兒的皮膚顏色、呼吸頻率、精神狀態等在最短的時間作出最準確的判斷,繆紅軍表示,這一定是在臨床實踐反覆鍛鍊出來的本領。
兒科急診的患兒情況瞬息萬變,醫患之間溝通容易“擦槍走火”。對醫生來説,溝通中最重要的是坦誠,把患者當自家孩子。“患者不易,注意換位思考。很多病人來到我們醫院是為了尋找最後的希望,這對醫生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要將這份責任擔當起來。”繆紅軍經常對科室醫護説。
繆紅軍從事兒科已有33年,在一開始讀醫學院校的時候,他就選擇了兒科。回憶當年選擇做一名兒科醫生的初衷,他説:“很簡單,只是因為喜歡孩子。”經過他診治的兒童不計其數,有的已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孩子。很多患兒都親切地稱他為“繆爺爺”。
一次次迎接挑戰、一次次化險為夷,戰勝了病魔,挽救了孩子,更挽救了背後的家庭,這與他33年來深厚的“內功”不無關係。他常常和年輕的醫生們説:“做兒科醫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看到一個生命救過來,走出急診重症這扇門,又能正常生活了。偶爾聽到他們悄悄長大的消息,你會覺得,一切都值了。”
來源:新華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不負患兒性命之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