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音樂家舒楠: 心和老百姓在一起,歌才動人

“我覺得做音樂是我的起點,我的終極目標是要服務社會。”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音樂家舒楠説。在日前舉行的中國文藝志願者協會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舒楠當選中國文藝志願者協會第三屆副主席。

不久前,舒楠剛剛參加了中國文聯2023年文藝名家宣講在新疆伊犁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四師可克達拉市的兩場活動,把自己的音樂創作經歷和經驗,與當地文藝工作者分享、交流。

在他看來,創作要用心去感受生活,抓住獨特的角度。“燈火裏的中國,青春婀娜,燈火裏的中國,胸懷遼闊……”2019年總臺春晚舞臺上,歌曲《燈火裏的中國》一經演繹,就全網刷屏。舒楠説:“這首歌受到大家喜愛,就在於角度獨特。”2018年,恰逢改革開放40週年,深圳市大鵬新區邀請舒楠創作一首原創歌曲。“我們有很多歌頌祖國的歌曲,但一般用的都是陽光、雨露、鮮花、草地等白天的意象,很少有人關注到夜晚的中國。其實夜晚也是社會文明程度的一種表現,中國的夜晚充滿了活力。”舒楠説,他用很短的時間就譜好了曲,幾乎沒有修改,“這首歌我沒有經過太長時間的思索,在動筆之前就已經想好了。我們身在今天的中國非常幸福,人們的笑臉像燈火一樣燦爛。”舒楠説。

從為汶川大地震創作的賑災歌曲《生死不離》,到為電影《建國大業》創作的主題曲《追尋》,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新的天地》《不忘初心》《燈火裏的中國》……在許多重要歷史節點上,舒楠總有廣為傳唱的音樂作品推出。在他看來,文藝工作者的脈搏,要隨著時代跳動。

這些歌曲有宏大的主題,同時也細膩動人,帶著傾訴般的深情。“其實就是要用心去感受生活,當你的心和老百姓在一起時,你的歌才能打動人。”舒楠説,在創作的時候,他會把歌曲想像成是寫給父母、愛人的,“就像説給親人或者愛人的話,這樣容易建立廣泛的群眾基礎。”

這些年,舒楠花了大量時間“放空自己”,走出錄音室,走到雲南、貴州、四川、西藏,登上珠峰大本營,在那些“艱苦而美好”的地方挖掘音樂的寶藏。去年,舒楠來到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阿裏,“我住在邊境線上的兵站裏。一天早上,我竟然被廣播裏自己的歌曲喚醒了。”舒楠説,當時,《不忘初心》的旋律迴響在高原和邊境線上。那一刻,他特別感動。“我覺得祖國太偉大、太遼闊了,只要創作者拿出好東西,再遙遠的地方,它都能抵達。”舒楠説。

歌曲可以穿越時空,可以給人力量。最近,舒楠正在為雄安新區創作歌曲。他説:“文藝工作者要把自己當做普通人,感受老百姓的喜怒哀樂,在他們中間去尋找藝術的養分,就會有源源不斷的創作源泉。”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音樂家舒楠: 心和老百姓在一起,歌才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