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寬早優”植棉技術助力新疆棉産業升級

今年8月,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牽頭的“寬早優”植棉技術,通過了中國農學會組織的專家成果評價。

新疆是我國棉花最重要的産區,植棉面積佔全國80%以上。在新疆,種植棉花多采用“矮密早”植棉模式,即以矮化植株高度、增加種植密度、促進早熟為特徵的綜合植棉技術。“‘矮密早’模式適宜新疆水資源緊張、蒸發量大的特點,在手摘棉花時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員張西嶺説。

隨著棉花新品種增産潛力的加大、棉花規模化生産及機械化程度的提高,特別是機採棉迅速發展,“矮密早”模式的不足日漸顯現。“‘矮密早’模式下,由於棉花密度過大、行距過窄,高産、超高産棉田中下部田間透光性差,不能很好地發揮高産棉田的潛力,逐漸不適應機採棉方式。”新疆生産建設兵團農七師高級農藝師王光強説。

張西嶺團隊聯合王光強技術團隊,歷經10多年潛心攻關,提出了植棉“寬早優”模式,取得了理論創新和技術突破。其中,“寬”是行距拓寬;“早”是棉花早發早熟;“優”是原棉品質優良。

對新疆“寬早優”綠色優質高效機採棉技術整合示範田成果進行評價時,中國科學院院士朱玉賢等專家認為:“寬早優”植棉技術具有“四大優勢”,即增溫增光、減藥減肥減人工、增産增效和綠色提質。同時,帶來“四大轉變”,即風險棉區可變為穩産棉區;一般棉花品質可變為優質品質;中産棉田可變為高産棉田;訂單生産由不可能變為可能。

專家認為:“寬早優”植棉技術通過擴行距、降密度、增株高,實現冠層結構分佈合理、結鈴分佈均勻,結鈴空間提高30%以上,成鈴率和鈴重提高10%以上,單産提高10%以上,該技術應用前景廣闊。

目前,“寬早優”植棉技術研究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軟體著作權6項。迄今南北疆累計示範推廣超過4000萬畝,新增植棉效益超過220億元。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寬早優”植棉技術助力新疆棉産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