躍動在人民心頭的時代旋律
源於群眾、書寫人民、惠及百姓。9月5日至8日,由陜西省人民政府主辦,陜西省文化和旅遊廳、銅川市人民政府承辦的第十屆陜西省藝術節群星獎決賽在銅川市舉行。在群星獎的舞臺上,69件從全省各地選拔出的優秀作品,用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等形式傳承紅色基因、表達群眾心聲,展現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群星獎是陜西省群眾文藝領域的政府最高獎,也是廣大基層文化工作者和文藝愛好者實現藝術理想的平臺。近年來,陜西廣大群眾文化工作者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創作出一大批接地氣、聚人氣、揚正氣的群眾文藝精品佳作,在豐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同時,充分展示了陜西群眾文藝繁榮發展的態勢和群文工作取得的新成效、新突破、新作為。
關注社會熱點
書寫時代新篇
舞台中央的一把紅傘,猶如明媚陽光下女孩渴望實現的舞蹈夢想。女孩在母親的呵護下,一次次旋轉、起跳,向著希望邁進。來自專業舞蹈老師的支援與幫助,為她插上翱翔的翅膀,希望之傘執于手中。耀目的紅色猶如炙熱的火種,為女孩點亮了生命之光……
9月5日,在群星獎舞蹈門類決賽的舞臺上,由陜西省文化館、漢中市留壩縣文化和旅遊局創排演出的三人舞《聽花開的聲音》,再現了先天重度聽障女孩蔣馨柔追逐舞蹈夢想的真實故事,用意識流的創作手法表現了黨和國家對於特殊群體的關懷,以及蔣馨柔勝於常人的堅韌和毅力。表演結束,台下,掌聲、喝彩聲不絕於耳。
以舞蹈的形式為身邊人、身邊事立傳,是本次舞蹈門類作品的一大亮點。以綏德已故老藝人“六六旦”(李增恒)為表現對象,呈現其對陜北秧歌的傳承、創新和發展所作出的貢獻的群舞《扇花飛舞歲月夢》;根據銅川市耀州區殘疾姑娘海浪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通過網路將銅川大櫻桃銷往全國各地的自強故事創作的舞蹈《櫻桃紅了》;表現返鄉創業的大學生在“柿鄉”富平的青山綠水間譜寫青春之歌的舞蹈《柿鄉新農人》……這些都是著眼於時代發展、人民生活的優秀作品。
火熱的生活給予了紮根人民的創作者更多的靈感和素材。不僅僅是舞蹈作品,在此次參評群星獎的各門類作品中,以群眾需求為導向,緊扣時代脈搏、表達群眾心聲的現實題材作品比比皆是。
禮讚在一線無私奉獻的礦工的歌伴舞《礦工兄弟》;聚焦衛星發射塔工作站,弘揚愛崗敬業、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的小品《高山上的電波》;以一個家庭施展所能、發展庭院經濟為小切口,展現新農村建設帶來的喜人巨變的快板《鄉村振興結碩果》;歌頌在黨的領導下,國家在脫貧攻堅、科技發展、改革開放等領域取得的偉大成就的對口數來寶《真牛,我的國》……
一部部以小切口呈現時代大主題的作品,在激情澎湃的表演中講述著三秦大地上的動人故事、傳遞著不懈奮鬥的精神力量,用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激勵人民群眾繼續把夢想寫在大地之上。
傳承紅色基因
弘揚傳統文化
“倒下,站起,相互攙扶,相互托舉……縱然身負重傷,縱然被敵人圍剿,卻毫無懼色、寧死不降!”9月8日,在第十屆陜西省藝術節群星獎曲藝門類決賽的舞臺上,由西安市群眾藝術館創排演出的群舞《秦聲吼山河》,一開場便牢牢地吸引了觀眾。
隨著秦腔激昂的曲調響起,在3名抗日戰士的精神幻化空間中,身著戲裝、背插靠旗的“岳飛”和古代將士們出現在舞臺之上,與抗日戰士一起用生命抵禦外敵、捍衛民族尊嚴。舞臺上,古今交融的時空中,戰士們舞出了中華兒女血脈中流淌的民族精神。舞台下,觀眾熱血沸騰,深植於心間的愛國主義情感奔涌而出。
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是文藝作品永恒的主題。在此次群星獎決賽的舞臺上,不同門類的文藝作品聚焦紅色題材,在對革命先烈的緬懷、對英雄勞模的讚頌中,擦亮了陜西文藝鮮紅的底色。
再現延安保育院守護紅色血脈的舞蹈《搖籃》;以照金革命紀念地陳家坡廣場雕塑“馬燈”為藝術符號,講述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的革命故事的音樂《紅軍燈》;展現中國共産黨執政為民,與群眾風雨同舟、魚水深情的戲劇《一張借據》。這些作品在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中聚焦紅色初心,傳承勝利薪火,喚起當代年輕人賡續紅色血脈、勇立時代潮頭的奮鬥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參評的多個作品從文化遺産中汲取創作靈感,用文藝的形式展現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生生不息。
民間打擊樂《黃河激浪》以非遺項目韓城黃河陣鼓為創作元素,表現黃河岸邊的老百姓守護文化根脈、弘揚民族精神,不屈不撓、銳意進取的精神品質;戲劇《媽媽的邀請函》用非遺鳳翔泥塑表現當代青年對傳統文化的自信與熱愛;戲劇《巧娘》以秦腔、碗碗腔音樂融合的表現形式,把非遺草編實物展現在舞臺上;群舞《一封掛麵》以岐山空心掛麵非遺製作技藝為元素,展示村民以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共同致富的美好圖景……這些以非遺文化為表現元素的新作,正是陜西群文工作者堅定文化自信,自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具體實踐。
表達人民心聲
展現美好生活
“時間呀,你慢些吧,聊著柴米油鹽青絲變白髮……”9月6日,表演唱《時間呀,你慢些吧》的歌聲在群星獎音樂門類的決賽場上響起。無數為子女操勞奔波、為國家建設埋頭奉獻,在時光中慢慢老去的“父母”形象躍然舞臺之上。短短幾分鐘的表演讓台下的“兒女”們紅了眼眶。
“聽著聽著,我哭了。感覺這歌就是唱給我聽的。我的父母就是這樣的人,嘴裏不説愛,但體現在行動上,每一點、每一滴都是愛。時間並不會放慢腳步,卻能促使我們加快腳步。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同時要像父母一樣,當好歷史的創造者,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觀眾孫藹説。
群眾文化藝術創作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重要內容,是促進文化繁榮發展、激發群眾創新創造活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將普通生活昇華到藝術創作的一個轉變過程。在此次群星獎決賽的舞臺上,不少作品以人們愛聽、愛看、愛唱甚至能演為最終目標,突出群眾性,讓文藝走進人民生活,走進群眾心中。
融合了現代搖滾樂、秦腔、關中民謠等音樂元素的表演唱《鹹湯麵》,將傳統麵食所滋養出的淳樸、倔強、豪邁的關中人的性格淋漓展現。禮讚勞動、謳歌家鄉的歌伴舞《楊淩蘸水面》,唱出了人民生活富足的幸福感、滿足感、獲得感。以鎮巴民歌小調為基礎,歌伴舞《巴山茶歌》讓茶香與歌聲回蕩在大巴山中、迴響在綠水青山間。將原生態民歌與新民歌巧妙融合,表演唱《巴山酒歌》在釀酒、飲酒、猜拳、祝酒的生活場景中,唱響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真摯情懷。
此次決賽中,像這類高歌時代主題、高唱文化自信、歌唱家鄉和人民、與觀眾共情的作品佔了相當大的比重。這些作品源於創作者對生活的深刻認知,更得益於群文工作者的努力和付出。
“本屆群星獎參評人員職業分佈廣、年齡跨度大。他們當中有專職演員,更不乏來自各行各業的文藝愛好者。有6歲的孩童,也有73歲的老者。”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共服務處四級調研員侯蕾介紹,在此次群星獎初選階段,全省有超過2900名參演人員為各地群眾進行了6163場惠民展演,惠及群眾765萬人,充分體現了群星獎作品“群眾演,演群眾,演給群眾看”的特點。“未來,隨著更多基層群文工作者的參與,更多優秀群文作品的涌現,陜西公共文化服務必將帶給廣大群眾更多美好的體驗。”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躍動在人民心頭的時代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