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考古》用影像展開鮮活立體的歷史畫卷
“《中國·考古》所展現出來的是對文明的關懷,是考古工作者和媒體的誠意。”
“節目將嚴肅的學術類考古活動變成了公眾的文化大餐,是一種非常好的形式。”
“陜西太厲害了,每一座古城都彰顯著泱泱中華的輝煌歷史,值得每個中華兒女驕傲。長安,是華夏兒女的長安,常來長安,常回長安……”
7月15日至8月26日,由陜西省委宣傳部、省委網信辦指導,陜西廣電融媒體集團製作的文博節目《中國·考古》第一季(陜西篇)播出。這部歷時3年多製作完成的考古“大片”,甫一播出就受到考古文博界業內專家和觀眾的廣泛關注和一致好評。該節目被《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日報》、《環球時報》等媒體和多家省級新媒體賬號轉發推薦。節目相關內容多次登上網路熱搜、熱榜。截至目前,新媒體端總傳播量已達11.3億,直播觀看量超過2700萬人次,網際網路受眾總滿意率達到95.3%。
《中國·考古》究竟是怎樣的節目,又憑藉什麼俘獲了觀眾的心?讓我們一起走近這個旨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體現陜西文化擔當的文博節目,感受中華文明的創新性傳播和現代化表達。
立足文化資源 展現考古故事
陜西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也是文物文化大省。在傳播方式、傳播理念都發生了巨大改變的融媒體時代,怎樣才能用受眾喜愛的網際網路傳播方式將陜西的文化文物特色宣傳推廣出去,讓文物故事與故事背後的文化傳播得更遠更廣,讓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變成手機螢幕上生動的歷史故事?
2021年初,一個用考古發現多角度展示中華文明起源的節目策劃《中國·考古》,被列入陜西省委宣傳部扶持的2021年度陜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項目名單。在省委宣傳部的支援和推動下,陜西廣電融媒體集團與陜西省文物局多次召開座談會,就節目主題與內容、表現手法、傳播形式等進行深入討論。
經過反覆論證,以中國—中亞絲綢之路考古合作項目、漢文帝霸陵考古項目、咸陽洪瀆原考古項目以及陜西考古博物館及館藏精品文物為重點展開講述的主體思路被敲定,以沉浸式體驗和紀實手法帶領觀眾走進考古現場,在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故事中還原歷史真相,以電影級製作水準帶給受眾極致的視聽震撼,用新視聽助力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的製作理念被確定下來。2021年4月,《中國·考古》正式開始拍攝。
歷經兩年多的跟蹤拍攝、資料收集和剪輯製作,2023年7月,考古學家深度介入、展現考古過程的《中國·考古》製作完成。
從《白鹿原上 霸陵之謎》《洪瀆原上 別樣的長安》到《封土之下 錯位與絢麗》《活色生香的唐代生活》,再到《文化譜係》《文明歷程》《絲路考古》,7期節目在渭北洪瀆原上高規格古墓群的重大發現中,講述著一個個未被文獻記載的故事;以“實物+演員+科技手段”的方式還原唐代生活,展現賡續相通的燦爛文明;在全國重點大遺址項目考古隊隊員們的講述中,用影像展開了一幅鮮活立體的中國歷史畫卷。
《中國·考古》在解讀陜西文物考古遺跡中的文化密碼、展示我國和中亞地區著名考古現場的同時,用4K超高清拍攝為陜西重大考古發現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這些真實的講述和畫面,對於引導受眾特別是青少年群體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
多種渠道傳播 感動更多觀眾
《中國·考古》播出之際,恰逢暑假。為了營造濃厚的“文化考古之夜”氛圍,《中國·考古》在傳統電視平臺播出的同時,也在全國近30家主流新媒體賬號同步播出。節目組邀請參與當期節目的考古專家、歷史學家等做客陜視新聞網路直播間,分享《中國·考古》每期臺前幕後的考古知識和拍攝故事。耐人尋味的正片加上別出心裁的“彩蛋”,一時間,《中國·考古》成為眾多網友和觀眾每期必“蹲”的暑期檔“大片”。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中國·考古》這樣一部全面深入展示中華文明歷史的精品節目來之不易。怎樣才能更有效地擴大節目傳播覆蓋面,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群眾的日常生活,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省委宣傳部迅速組織各類媒體平臺,通過全方位、多樣態的融媒體傳播渠道進行宣傳推廣。
陜西都市廣播《1018旅行家》節目設置“秦知道”特別板塊,每天圍繞最新一期的《中國·考古》節目內容,設計知識問答與聽眾互動交流;圍繞節目涉及的內容,製作周邊旅遊的路線規劃、各種探訪經歷的分享。這極大拓展了《中國·考古》節目的傳播邊界,讓聽眾對這檔暑期文化“大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陜西新聞廣播則突出廣播特色,精心製作了《中國·考古》音頻純享版,給網友帶來獨特的高品質文化享受。
與此同時,《中國·考古》的宣傳片以光影秀的形式投映在西安城墻上。精彩的畫面裝點著城市的夜生活,給古色古香的西安增添了一份來自歷史深處的神秘魅力。在電視塔的展示屏、30家影院的宣傳大屏、計程車車頂的LED螢幕上,《中國·考古》的宣傳片和推介語持續滾動播出。
每期《中國·考古》播出後推出的一系列融媒體産品不斷拓寬話題維度,提升網路熱度。“B站風解讀《中國·考古》”“陜西方言三分鐘帶你看《中國·考古》”等一大批極具創意的短視頻,讓網友好像身臨其境。“解密尋找漢文帝霸陵全過程”“一座洪瀆原,半部中國史”等微網志話題,形成了良好的傳播態勢。起點新聞客戶端的“換個視角看考古”“高清大圖看文物”等欄目更是讓網路用戶一鍵觸達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
暑假期間,線上直播與線下展示的同步推出,讓《中國·考古》迅速走進觀眾的視野。一個個陜西考古故事全面而立體地展現了中國歷史文化資源和最新考古發現成果,讓觀眾更清晰地感知中華文明中陜西貢獻的文化價值。
賡續中華文脈 整裝再踏征程
“《中國·考古》展現的是中國考古工作者們的日常,是他們年復一年所從事的事業。即便是我這樣的歷史學工作者,也和考古隔著一層紗。看到這些考古工作者的日常,我自己也學到了各種新知,激發了很多學術靈感。”《中國·考古》播出後,引發社會各界的關注,陜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歷史文化學者于賡哲特意撰寫《我們為什麼需要〈中國·考古〉》一文,為節目呈現出的考古的價值、考古的嚴謹、考古的浪漫點讚。
見證了《中國·考古》拍攝過程的漢陵考古隊隊長馬永嬴,給予節目高度評價:“節目組跟拍了我們考古項目將近三年,下了很大功夫,最終呈現的視覺效果非常具有衝擊力。節目將嚴肅的學術類考古活動,變成了公眾的文化大餐,是一種非常好的形式。”
陜西考古工作者依託陜西豐厚的歷史遺存和多年來的不懈奮鬥,已經成為中國考古的重要力量,不僅在全國範圍內承擔了許多重大考古項目,還走出國門,參加了中亞、東南亞等地的考古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諸多辛苦與成績,在《中國·考古》中都進行了宏觀展示。看到考古工作背後的辛苦,網友紛紛為考古工作者和節目點讚:“見證考古成長歷程!愛考古!”“我就想看《中國·考古》,不看我吃不下飯、睡不著覺,能不能一口氣播完啊?”“又發現一個文化寶藏節目,果斷收藏!”
不僅業界專家和觀眾格外關注《中國·考古》,各大主流媒體也紛紛投來關注的目光。人民日報客戶端、新華網等媒體對《中國·考古》第一季進行了全程直播,《環球時報》、《中國日報》、中國網等主流新媒體賬號也紛紛轉發相關內容,期待《中國·考古》第二季、第三季的推出。
《中國·考古》製作團隊不負眾望,即將再次踏上征程,走出國門,前往陜西考古人正在進行考古發掘的“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城市聚落遺址現場,帶領觀眾零距離感受考古的魅力。石峁、二里頭、古蜀文明等遺址也將在節目中亮相,為觀眾展現中華文明的起源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歷程。正如于賡哲所説,《中國·考古》關注的範圍將是全中國乃至全世界。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中國·考古》用影像展開鮮活立體的歷史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