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舞從敦煌來,舞向世界去——敦煌舞的創新與發展論壇側記

640

9月6日,敦煌舞的創新與發展論壇在敦煌舉行。(本文圖片由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田蹊攝)

敦煌舞,來自敦煌壁畫舞姿。它屬於中國古典舞範疇,既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又是當代的新創造。

9月6日,一場探討敦煌舞文化構想與實踐路徑,為敦煌舞的創新發展凝心聚力、共謀良策的論壇在敦煌舉辦。

嘉賓雲集,暢所欲言。這場由中國舞蹈家協會、甘肅省委宣傳部主辦,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甘肅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甘肅省舞蹈家協會承辦的敦煌舞的創新與發展論壇,匯聚來自國內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的舞蹈學界“大咖”,大家圍繞敦煌樂舞藝術的歷史文化、傳承體系、理論實踐、美學思想等議題,以“敦煌舞的創新與發展”為主題,聚焦絲綢之路敦煌樂舞藝術研究,共話新時代敦煌樂舞藝術的交流與發展。

敦煌壁畫“舞”出石窟

1979年,經典舞劇《絲路花雨》成功上演,歷經44年發展與積澱,敦煌舞早已嶄露崢嶸,走向世界,蜚聲國際。而今,來自全國舞蹈界的專家學者齊聚《絲路花雨》誕生地敦煌,感受敦煌的文化藝術魅力。

“‘創新是文藝的生命’,我們應怎樣把握傳承與創新的關係,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推動敦煌舞理論創新、實踐創新、教育創新,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作品?”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副理事長馮雙白在致辭時拋出“如何守正創新”之問。

老中青三代藝術家立足時代、回望傳統,展望敦煌舞的未來發展。

“要説敦煌舞,繞不開《絲路花雨》。多少年前,一部經典舞劇《絲路花雨》為敦煌舞創新發展蹚出一條新路,熱愛敦煌舞的人們沿著這條路走向敦煌,我是其中之一。只是,我更加關注敦煌舞的教學。”原甘肅省藝術學校校長、敦煌舞教學創始人高金榮曾與敦煌結緣,通過敦煌舞“解密”敦煌壁畫,讓敦煌壁畫走出洞窟,讓飛天、金剛“活”起來,在長期研究敦煌壁畫舞姿中創作了敦煌舞教材。

640

打造中國“敦煌舞派”

多年來,高金榮始終從教學角度推動構建中國“敦煌舞派”。“一個舞種或流派的形成,需要具備教材、人才、劇目三大要素,‘敦煌舞派’也是如此。這也正是近90歲的我,現在還在進行敦煌舞教學的原因之一。”高金榮説,發揚傳承具有濃厚敦煌氣韻的敦煌舞,將這一精神財富留給後人,是她最大的心願。

沿著前人的成功之路,近年來,《敦煌古樂》《大夢敦煌》《千手觀音》等一大批優秀劇目不斷推出,吸引了國內外眾多觀眾的追捧,甚至一度掀起研究敦煌舞的風潮。

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員茅慧認為,敦煌樂舞在與時代接軌、滿足大眾審美的過程中,還得向傳統文化要靈感、要素材,再學習、再發揚。“進入新時代,要讓敦煌舞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與現實價值結合,讓敦煌舞在從壁畫中汲取養分的同時,多元化精彩呈現。”至今,茅慧沒有忘記,自己1980年前後第一次看到《絲路花雨》劇照時,那份跨越千年的美。

“回顧歷史才能更好開創未來,敦煌舞要在傳承的基礎上實現創新。”北京舞蹈學院教授、敦煌舞教研室主任史敏曾扮演過《絲路花雨》“英娘”一角,親歷敦煌舞的源起與興盛。她認為,作為研究、復活傳統舞蹈藝術的“活化石”,無論何時,敦煌舞都應繼續紮根敦煌文化,不斷取得新發展。

近年來,甘肅文藝界圍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學理上進一步闡發敦煌舞派的諸多理論性問題,加強敦煌舞派理論體系建構,完善敦煌舞教學體系,推動優秀舞臺劇目創作,培養優秀舞蹈人才,為敦煌舞派的成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同時,藝術家們也清醒認識到,如何實現敦煌舞由復活再現向再生發展的邁進,如何實現敦煌舞派在生成機制、藝術特徵、文化內涵、傳承體系等方面的整體構建,仍然是一個嚴肅而緊迫的命題。

640

創新中國舞蹈語言體系

“敦煌舞蹈學建設意義重大,最核心的概念其實是中國話語體系建設,或者説是中國話語體系建設下藝術語言體系的建設。”馮雙白説,對於敦煌舞蹈的研究,不應該只局限在敦煌壁畫上,而應該將敦煌歷史、敦煌文化均納入其中;研究取得突破後,再轉換為實踐當中的藝術語言,不斷創作出新的劇目,這將對中國舞蹈語言體系的建立、中國舞蹈藝術的發展大有益處。

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學院院長張麟認為,發展敦煌舞,需要站在系統性、體系化的學科基礎上,一方面,借助敦煌學研究的豐碩成果,在“以舞為核”的定位下,運用歷史、考古、人類學、民族學等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力爭敦煌舞學術理論研究取得新成果;另一方面,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既注重傳統壁畫的內容,又重視探尋壁畫內容與當代人之間的種種關聯,以獲得舞臺呈現、創作邊界的拓展;夯實和補充敦煌舞教學體系,為敦煌舞蹈人才培養奠定紮實的基礎。

“理論指導實踐,這説明瞭構建敦煌舞理論體系的重要性。”北京舞蹈學院教授劉建説,該過程中,不能缺少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支撐,“敦煌文化悠久厚重,敦煌舞也因而包含巨大的文化能量。所以,要看透敦煌舞背後的文化能量,不能只從‘反彈琵琶’等‘小動作’入手,學會它、編排它,而要依託宏大的中國文化體系,並從政治學、經濟學、傳播學、教育學、哲學、宗教學、美術學、舞蹈學等諸多學科中借力。”

“敦煌舞派的價值意義”“如何建構敦煌舞的理論體系”……學術對話一場接一場,與會專家學者直抒己見、集思廣益,為敦煌舞派的發展厘清思路,為敦煌文化的深入研究添勁助力。

對於此次論壇的意義,甘肅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黨組書記、主席王登渤作出了這樣的評價:“歷經40多年發展與積澱,敦煌舞作為一種流派的構建現已日臻成熟,以論壇形式共話歷史變遷中敦煌樂舞藝術的嬗變與傳承,展望新時代敦煌樂舞藝術的賡續與發展,不僅為我們解密中華文明基因、賡續千年文脈提供更多思考和啟示,也為發展中國當代舞蹈、講好敦煌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提供了一種新的路徑。”

來源:微遊甘肅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舞從敦煌來,舞向世界去——敦煌舞的創新與發展論壇側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