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江蘇學者解讀中國碑刻三千年

作為一種獨特的歷史文化載體, 碑刻石刻文物集書法、繪畫、雕刻等多種藝術形式于一體,記錄了中華文明發展歷程中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維度歷史資訊。由江南大學教授、無錫市歷史學會副會長金其楨歷時30多年,精心編撰的《中國碑刻研究通論》近日出版。此書以1300幅碑刻圖版,從碑刻史論、碑刻文化專題論、珍奇碑刻考探3個角度構建中國碑刻文化,全面展現中國碑刻起源、發展、演變的基本圖景。

“歷代碑刻蒼茫如林,源遠流長,是一部記載幾千年中華文明的包羅萬象的石質百科全書。”金其楨教授如此解讀碑刻對中華文化的關鍵作用。這位1968年畢業于南開大學歷史學系的知名學者從青年時代就和碑刻結下不解之緣。

在金其楨看來,如果對中國歷代碑刻的研究、了解,僅僅局限于書法藝術和文字考訂上,那顯然是不夠的。只有將碑刻文化置於數千年中國社會發展史和文化發展史的宏觀大背景、大氛圍下,從單一到綜合、從微觀到宏觀、從表像到內涵、從歷史到現實、從國內到海外進行全方位的研究考察,才能清晰、準確地勾勒出一條中國碑刻文化演進、發展的歷史軌跡。

從那時起,金其楨就立下創作一部中國碑刻三千年“專門史”的宏願。數十年來,他不辭辛勞,一點一滴地積累關於歷代碑刻的資料。他還大力吸納考古界、史學界在碑刻發掘、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在書中收錄各地新發現的碑刻,如去年6月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新發現的8通清代碑刻,就被他及時收入書中。在四川教育出版社的支援下,金其楨終於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完成了206萬字、1300余幅圖版的《中國碑刻研究通論》。

《中國碑刻研究通論》全書分為三卷。第一卷為《中國碑刻史》,展現了中國碑刻自春秋時期萌生以來的三千年歲月中,發展的歷史軌跡和歷朝歷代演變的進程;第二卷為《中國碑刻與中華文化》,通過覆蓋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文字語言、中醫中藥、天文地理、水文水利、教育科舉、法制吏治等20個專題,全方位多層面深入系統剖析揭示了碑刻包羅萬象、百科全書式的宏富文化內涵、廣泛多樣的功能和作用;第三卷為《中國歷代珍奇碑刻考探》,深入探析、論述中國歷代所出現的各種珍奇碑刻,闡述它們在文字、文體、碑材、碑文內容、鐫刻技藝、製作方法、外觀形態、碑石形制、功能用途及撰書者身份等方面的價值。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14日,國家文物局公佈了《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錄》,其中絕大部分碑刻都在第三卷中有所介紹。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胡阿祥認為,《中國碑刻研究通論》三大卷,“縱則貫通、橫則全面,在縱橫馳騁之餘,殿以拓寬掘深、趣味盎然的珍奇碑刻,使得‘通’之旨趣越發彰顯,‘論’之細密益形顯著,‘研究’意味更加濃郁。”江蘇知名文史專家、徐州文化藝術研究所所長田秉鍔將《中國碑刻研究通論》稱為“江蘇學界的時代成果”。

來源:新華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江蘇學者解讀中國碑刻三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