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孩子的“戲曲+”

在近日舉行的第27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業餘組評選活動中,來自全國的105位4—13歲的小選手對“小梅花”發起衝擊。由江蘇省劇協選送、年僅11歲的趙晨曦,成功摘得此屆業餘組中南京市唯一一朵“小梅花”。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接觸越劇,到11歲拿下少兒戲曲最高榮譽,南京女孩趙晨曦的故事成了開學後的一則新聞,也帶給人們有關教育方面的啟示。

“雙減”後,如何“填充”孩子的課外時間?趙晨曦的父母選擇週末送孩子學戲曲。5年前,得知鄰居家小孩在南京市青年越劇團“小花班”學越劇後,媽媽便帶著趙晨曦前去觀摩,沒想到女兒一下子就被越劇的唱腔、戲服、頭飾吸引了。

打開博大精深的傳統戲曲大門,趙晨曦的世界也因此變得更為豐富起來。身段、眼神、指法、唱腔……她在學習中一點點領略戲曲的美,也沉浸式體驗了唱念做打的難,並有了更多戲曲外的收穫。

首先,戲曲特別能夠體現“功在平時”的道理。一個唱段的成形,需要漫長的時間打磨,從小腔韻味到臺步指法再到表情眼神,無一不需要反覆練習。所謂“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老師知道、三天不練觀眾知道”,趙晨曦發現自己稍一放鬆,就會露出破綻。

其次,學習如何在“瓶頸期”攻堅克難。趙晨曦四年級時憑藉《穆桂英挂帥·轅門外三聲炮》登上央視戲曲頻道,隨後又以一曲《十八相送》登上嗶哩嗶哩2022年元宵晚會。但此後很長一段時間,無論表演上還是唱腔上都沒有突破,這讓她漸漸産生了自我懷疑。

“我覺得今年她能參賽本身就是一種勝利!”南京市青年越劇團團長陶麗艷已經陸續培養了12朵“小梅花”,她感慨地説,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大,一般上了初中就沒時間來學戲了,但其實人生的“課堂”又何止于“文化課”,比如如何面對失敗和挫折,就是一種重要的能力。孩子從失敗中知道了人生並非處處坦途、汗水也有可能付諸東流的道理,也從成功中領悟到堅持不懈、深耕不輟帶來的喜悅。

來學戲的孩子中,大多數家長並沒有計劃讓孩子走專業道路,而是希望他們能夠從中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為什麼送孩子去學習傳統戲曲?趙晨曦母親手機裏存有女兒的一張候場照片:身穿戲服的趙晨曦腰背挺直站立於臺側,舞臺的余光打在她臉上,她目光注視前方,無所畏懼的模樣,像極了出征的巾幗英雄……這是媽媽眼中女兒最美的“背影”,也是傳統戲曲帶給人精神力量的映射。趙晨曦媽媽説,戲曲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深厚底蘊,特別“養”人。為了扮演好角色,孩子必須深入了解角色性格,並將角色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中去理解,無形中加深了對中華傳統文化中孝道、禮儀、忠誠、仁愛、道德、廉潔等價值觀的認同,通過大段唱詞的學習,孩子文言文的基礎也大有提升。

戲曲是傳統文化的“火種”。趙晨曦在校園裏開了一門叫“越韻古詩”的課,教同學們用越劇的曲調唱誦古詩,好聽又好記,受到歡迎。“我想當一名會唱戲的醫生,或者會唱戲的英語老師”“我想考進一所有戲曲社團的大學,我可以去當戲曲社社長”……談及未來,六年級小學生趙晨曦的夢想很多,但所有夢想都和戲曲有關。未來,他們可以用“戲曲+”的方式,傳承更多的中華傳統文化之美。

來源:新華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孩子的“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