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嘉峪關:增強文化認同 共築精神家園

民族團結主題的手抄報、色彩鮮艷的繪畫作品,每間教室都開闢有民族團結主題展示區,用黑板報等形式展示民族團結一家親等內容……在嘉峪關市實驗小學,隨處可以感受到民族團結的濃厚氛圍。

“我們積極打造實體化的宣傳載體,拓寬宣傳教育渠道,把民族團結宣傳教育貫穿于教書育人各環節全過程,通過演一場文藝節目、誦一篇經典詩文、參加一次體育賽事、入一個特色社團、創特色班級文化、搞專題教育活動,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嘉峪關市實驗小學副校長張曉琴説。

據了解,該小學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融入日常課堂教學,由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每月上一堂民族團結教育課,每年組織一次民族團結班會課,因地制宜組織好教學活動。同時,在學校少年宮一樓、二樓走廊,打造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長廊,以絲路文化、長城文化為著眼點,通過彩繪、標語、剪紙、裝飾畫等形式,展示民族政策、民族團結故事、民族團結主題活動等內容。在校園紅領巾廣播站開設欄目,宣講各民族歷史文化、風俗習慣,讓各族師生在潛移默化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結合學生特點,學校還把少數民族文藝體育項目融入課後服務,開設竹竿舞、鍋莊舞、葫蘆絲等具有民族特色的社團活動,利用課餘時間組織師生學唱民族歌曲、學奏民族樂器、學跳民族舞蹈,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據了解,嘉峪關市著力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治校、立德樹人的重要標準,以語文課、歷史課、道德與法治課、思政課為載體,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在嘉峪關市鋼城街道建林社區門口,記者看到一塊展板,上面詳細列出了社區未來兩個月計劃舉辦的活動名稱、時間和地點。路過社區看一眼展板上的活動,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參加,已成為社區不少居民的習慣。

“為構築起各民族共居共學、共建共用、共事共樂的社區文化環境,我們打造了‘石榴籽’工作坊、老友議事點、紅石榴廣場、特色樓道等,將社區‘鄰里薈’特色活動作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手段,在各民族傳統節日、重大節慶等節點,舉辦‘鄰里才藝秀’‘粽香慶端午’等活動,並通過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我是社區主人’等主題宣傳活動,增強鄰里感情,推動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建林社區黨委書記劉雙雙介紹。

沿著紅石榴廣場進入小區,記者見到了正在散步的居民王啟英。“每逢各民族傳統節日,社區都會舉辦各類活動,邀請各民族居民共同參與。”王啟英告訴記者,作為一名少數民族黨員,他平時會積極參加社區組織的民族政策宣講、矛盾糾紛調解等活動,為社區治理貢獻力量。

近年來,嘉峪關市推動社區治理改革和民族事務治理互融共促,創新培育“雄關善治·五治融合”社區治理品牌,著力構建“黨建+社區治理+民族團結”相結合的互嵌式社區治理模式,全面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斷提升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

暑假期間,嘉峪關方特絲路神畫樂園中,有不少家長帶著孩子體驗《繽紛華夏》項目。“感覺太棒了,形象逼真、場景生動,有一種穿越的感覺!”遊客李欣悅説。

《繽紛華夏》項目入口處,遍佈四週的各民族特色紋飾、卡通形象等,把遊客帶進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情境和氛圍。在《愛我中華》的悠揚旋律中,遊覽車蜿蜒向前,展示56個民族服飾、歌舞、生活習俗、民俗節慶的場景從遊客眼前一一經過,生動展現了各民族的獨特文化。這種沉浸式體驗讓觀眾在視覺享受的同時,對我國56個民族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作為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嘉峪關市注重挖掘絲路文化,方特絲路神畫樂園中的45個大型室內外主題遊樂項目和200余個休閒、景觀項目,以絲路文化、長城文化、民俗文化等為創意基礎,以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目標,給遊客帶來一場身臨其境的文化穿越之旅,不斷增強文化認同,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來源:甘肅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嘉峪關:增強文化認同 共築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