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阜康鄒氏父子微雕 毫釐之中見真功

坐在一方條桌前,凝神專注,左手握著一塊石頭,右手揮動刀筆如行雲流水般……在位於阜康的鄒氏微雕工作室內,51歲的非遺傳承人鄒溪全身心投入新作品《洛神賦》的雕刻,旁若無人。

鄒溪的父親鄒井人是石刻微雕藝術家,受家庭熏陶,鄒溪10歲開始跟隨父親學習微雕,後來去天津美院特種工藝班學習,畢業後與父親潛心創作。阜康石刻鄒氏微雕入選第四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鄒溪也先後被評為“新疆工藝美術大師”“自治區高級民間藝術師”。

“選材是直接進行立意的過程,好的立意又是好作品的基礎。”鄒溪説,這門藝術要經過選材、創作、精雕、修添、著色等10多道工序,有時碰到1塊上好石頭,卻沒有好的思路,或者石頭特別名貴,不忍輕易下手,“作品都是經過再三推敲,深思熟慮後才開始動刀的。”

紅彤彤的山崖峭壁上,火光映照在蒼老堅韌的胡楊上,隱隱泛著紅光,天山腳下一群駿馬正在賓士……這件名為《火焰映古木寶馬出天山》微雕作品構思奇特,再現了大美新疆奇景。鄒溪回憶,這塊雞血石的血色在石料右上方,且坑洼不平,將石料買來後,多年都沒有創作靈感。偶然間,他想起了新疆火山,於是在雞血石下部雕刻了一群馬,中景雕刻胡楊,遠景利用雞血的紅色點題,同時微雕一篇歐陽修的《秋聲賦》,把古人對秋的感悟用火一般的天山壯美進行詮釋。

“熔古今為一爐,匯微雕書畫于一石”的獨門絕技在鄒氏父子的微雕作品中展示得淋漓盡致。他們用刻刀、刻針將大漠孤煙、塞上明駝、一川碎石、西風烈馬、天山明月等絲路文化展示于方寸玉石之上,為作品注入了靈魂。為此,父子倆經常去觀察動物,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還走遍天山南北,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此外,他們還從一部部經典文學作品中獲得很多滋養。目前為止,父子倆合作創作約500幅作品。鄒溪説,雖然父親因年齡大,視力不好,大多是他來操刀,但父親會在旁指導,令作品有更多的表現意義。

石刻微雕作品從大處入眼,精微雕刻,每平方釐米200余字的微雕,或篆、或草、或行、或楷,石中畫、畫中書,渾然一體。這些常人用放大鏡才能看清的字是怎麼刻出來的呢?鄒溪説,刻這樣的微小字是不用眼睛看的,只是憑靠熟練和感覺。每創作一件作品前,他都要把所刻的詩詞歌賦熟讀背誦,抄寫好多遍直至準確無誤才下刀,最大程度減少出錯。

秉承了父親的專注和對石刻藝術的熱愛,多年來,鄒溪潛心投入微雕藝術創作中,他們的作品極富國畫風骨和金石韻味,被知名人士和收藏家收藏。在其工作室展櫃上,擺放著20釐米高的石頭微雕作品《金剛經》,6000多字佈局奇巧,字體遒勁,氣韻生動。“《金剛經》雕刻時要很用力,速度也要均勻,這件作品用時3年創作完成。”另一件作品《九儀崑崙》,歷時5年精心打磨,獲得2013年“新藝杯”新疆工藝美術精品大獎賽銀獎。

這些年,鄒氏父子除了創作外,還去學校等地傳授這門技藝,出版了《讀石心悟鄒氏父子石刻微雕作品集》。“手藝人也是守藝人。我們不僅要精進自己的技藝,還要把這項技藝傳承好,讓傳統工藝走進人們的生活。”鄒溪説。

來源:新疆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阜康鄒氏父子微雕 毫釐之中見真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