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范兒”更有“泥土氣”
在洋縣紙坊街道草壩村黃金梨基地,一顆顆碩大的黃金梨壓彎了樹梢。
眼下,草壩村的黃金梨已進入採摘上市期。坡地上、大田裏,採摘的遊客絡繹不絕。
“今天摘了七八百斤梨,能賣1000多元。我家種了10畝梨。現在,每天都能接到不少訂單。”8月21日,在黃金梨基地,草壩村村民劉建紅按訂單採摘黃金梨、過秤、裝箱,忙得不亦樂乎。
“可別小瞧這梨,個個都有‘科技味道’。”劉建紅説,“多虧有專家指導,咱村的梨才能有這麼好的品質。”
農産品暢銷全國各地
“以前,村上一直種梨,但是産量不高、品質不佳。”草壩村黨支部書記劉煜華介紹,2017年,在老支書劉開昌的帶領下,大家開始想出路。
後來,經過多方協調,中國社會科學院地理資源研究所劉彥隨院士及其團隊在草壩村建立朱鹮湖果業專業合作社院士專家工作站、中國現代農業與鄉村振興研究示範基地,開啟科技種植模式。
有了科技“加持”,草壩村黃金梨的品種和技術不斷更新。如今,黃金梨已然披上有機的嫁衣,“朱鹮湖”品牌深受消費者喜愛。
“一棵5年樹齡的梨樹産量可達300斤,至少能賣600元。每畝梨園的收入可達1萬元。現在,草壩村全村梨園面積已達3800余畝,年産鮮果超8000噸。”劉煜華説,“小黃梨”成了“致富果”。
從靠天吃飯到科技興農,嘗到科技甜頭的草壩村村民,不光鼓了腰包,還更加堅定了走科技興農的道路。
結合當地自然稟賦和優勢,這些年,草壩村以建設有機水稻種植基地為抓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立足有機黑米的營養保健功效,以有機黑米為原料,釀造黑米酒和高檔白酒,研發生産了黑米茶、黑米糊、黑米醋等深加工産品。2022年,“朱鹮湖有機黑米”榮獲首屆中科年貨節最受歡迎優質地理産品稱號。
黃金梨、菜籽油、黑米酒、黑米醋、果蔬脆片……如今,草壩村的農産品暢銷全國各地。2022年,草壩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20萬元,每人平均純收入1.6萬元,實現了集體經濟與農民雙增收。
這兩年,依託千畝梨園,草壩村開始發展鄉村生態旅遊,每到採摘季,都能吸引大量遊客前來打卡體驗。
依託專家團隊提升産品附加值
“今年,我們種出了高約42釐米、寬約51釐米、長約60釐米,重達65公斤的茯苓。這株茯苓是目前收穫的最大的茯苓。這一切都得益於科技的力量!”陜西省慶瑞豐食藥用菌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新慶介紹。
楊新慶從事茯苓等食用菌種植多年,但因缺乏技術,産品品質、銷量都一般。2020年,楊新慶開始和西北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岳田利團隊合作。在該團隊幫助下,楊新慶又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理工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産學研合作,依託專家團隊力量,加強茯苓菌種選育和産品附加值提升工作。
“僅開發的茯苓茶,一個月的銷售額就超過了10萬元!”楊新慶説,以前,這是不敢想的事情。
缺技術、缺人才曾制約著産業發展和農村致富。為破解難題,近年來,洋縣圍繞“科技興縣”戰略,堅持柔性引才的發展思路,鼓勵支援龍頭企業、創新型企業、研發中心開展“揭榜挂帥”,實施創新攻關,提升企業研發創新、技術承載和成果轉化能力,讓更多群眾嘗到科技興農興業興村的甜頭,以科技賦能助力鄉村振興。
2023年上半年,洋縣累計完成技術合同成交額1.06億元,一個個科技成果正轉化為支撐鄉村振興的現實生産力。
吸引更多人才到農村幹事創業
陜西洋縣誌建藥業科技有限公司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林業大學教授曹福亮合作,破解了銀杏葉提取物脫酸難題和銀杏葉矮化技術;洋縣康原生態農業有限責任公司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地理資源研究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産品科研團隊合作,採用系統選育方法,研究選育出3個紅薯新品種……
“科技范兒”更有“泥土氣”,結出科技助農興農纍纍碩果。
目前,洋縣擁有省市級工程技術中心等研發機構11家,省市級農業科技園區、眾創空間等創新平臺7個,組建“科學家+工程師”團隊7個、“新雙創”隊伍14支,引進柔性科技人才38人;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45家,通過秦創原發佈揭榜挂帥科研項目7個,組建創新綜合體3個。
以“科技産業帶動、科技人才引領、科技服務支撐”為新起點,洋縣不斷加大政府牽線搭橋和政策助力力度,引導企業組建科技創新團隊、工程技術中心,強化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全年計劃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5家以上、申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家以上、登記轉化科技成果20項以上。
“為吸引更多高品質科研人才深入農村幹事創業,我們將依託政府組合式稅費支援與營商環境支援,繼續加大企業助農財政補貼與涉農優惠力度,最大限度創新高效生産技術,推動科研成果轉化,打造數字化、資訊化、智慧化的農業示範基地,助力鄉村振興。”洋縣縣長張軍表示。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科技范兒”更有“泥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