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繡”出美麗人生

8月18日,千陽縣金達萊刺繡專業合作社內,20多名婦女正聚精會神地學習刺繡技藝。

“下針要穩,針腳要勻。”王海燕拿起新研發出來的龍頭帽樣式和繡娘們交流經驗。王海燕是當地有名的刺繡合作社帶頭人、技術骨幹,她的刺繡技藝在千陽縣家喻戶曉。

從自學手藝、艱難創業到成為産業帶頭人,王海燕用一根小小的繡花針,帶領姐妹們“繡”出了錦繡新生活。

自立自強,從打工妹到産業帶頭人

與家鄉很多同齡人一樣,王海燕很早就離開家鄉,在上海一家電腦繡花廠務工。憑著吃苦耐勞、永不服輸的勁頭,她很快成為技術能手。2009年,工作15年後,她有了回鄉創業的念頭。“我想看著孩子長大,陪著父母變老,更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所以,我就毫不猶豫地回來了。”王海燕告訴記者。

基於家鄉的手工刺繡傳統,加上自己學習的電腦繡花技術,王海燕決定將刺繡作為創業方向。她和愛人攜手創辦了千陽縣金達萊刺繡專業合作社,在一間40平方米的廠房內,靠著一台繡花機生産當地民間刺繡工藝品——嬰幼兒虎頭帽、虎頭鞋等系列産品。王海燕負責繡花、圖案設計和産品生産,丈夫則負責設備維修與市場開發。

為了生産出別具特色的刺繡工藝品,王海燕經常參加各種培訓班學習新知識。加上對千陽傳統刺繡圖案的研究和創新,2013年底,王海燕設計了一款虎頭鞋,並申請了專利。她抓住網路電商平臺快速發展的機遇,迅速打開了産品銷路。

隨著訂單量不斷增加,王海燕把廠房擴充到了200平方米,還聘請同鄉的繡娘們加入,將創業隊伍逐漸壯大。經過10多年的打拼,王海燕的合作社現有會員150余名,擁有設備30余臺,申請專利9項,生産的刺繡産品遠銷海內外。

惠澤鄉鄰,帶動鄉親共奔致富路

致富不忘桑梓,真情回饋家鄉。王海燕夫婦先後與45名困難、殘疾婦女簽訂幫扶協議,為她們量身定制幫扶措施,優先提供就業崗位。對於沒有刺繡基礎的婦女,王海燕還免費為其提供一對一的培訓。

“有些繡娘要照顧孩子,無法按照正常上班時間工作,我們就按件計費。她們可以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靈活安排工作時間和地點。”王海燕説。

在合作社打工可以做到照顧家庭和賺錢兩不誤,越來越多的婦女被吸引到王海燕的合作社中來。張麗霞便是其中的一位“老會員”。

今年49歲的張麗霞已經在合作社工作快10年了。剛開始,張麗霞的家人覺得做手工不掙錢,並不支援她。但現在,經培訓掌握了電動縫紉機操作技術的她,年收入已穩定在2萬元以上。在銷售旺季,張麗霞一個月就能賺到四五千元。“多虧了合作社為我提供的就業機會。現在,孩子上學、日常開支都有了保障,我也可以挺直腰桿了。”張麗霞一臉喜悅地説。

如今,當地已有3000多人通過合作社的刺繡培訓,實現了就近就地靈活就業。

言傳身教,讓好家風代代相傳

王海燕的公婆過世早。王海燕結婚初期,家境貧寒,媽媽鼓勵她要吃苦耐勞、勤儉持家。在王海燕外出務工期間,媽媽主動幫她照顧孩子,為她解除了後顧之憂。回鄉後,王海燕隔三岔五就和丈夫一起去看望父母。

“創業中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難時,我都會想到母親的那句話——沒有過不去的坎兒,然後咬牙堅持下來。”王海燕説,母親留給自己最大的財富就是“咬牙堅持”。

王海燕也把這种家風傳給了子女。

王海燕的大女兒目前是財會專業的在校大學生。今年,女兒參加了2023年高校“挑戰杯”比賽。面對眾多名校選手帶來的壓力,女兒咬牙堅持、埋頭奮戰,最終在大賽中取得了一等獎的好成績。

“一個家庭最大的財富不是金錢,而是家風。”王海燕説,“我覺得良好的家風才是真正的傳家寶。”

好家風滋養好家庭,好家庭傳承好家風。2019年,王海燕家庭走進寶雞電視臺,參加了《家風半月談》節目錄製;2023年,王海燕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能取得今天的這些成就,我覺得與我的家庭密不可分。今後,我要更加努力,讓家庭更加幸福。同時,我也要盡我所能,讓刺繡這一傳統技藝走向更廣闊的舞臺。”王海燕説。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繡”出美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