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博物館歸來,你帶回的“特産”什麼味兒

“文物冰箱貼,怎麼這麼好看!”近日,一位遊客在社交媒體上曬出自己在南京博物院買回的“南京特産”——一套瓷器套裝冰箱貼,引來圍觀。

這套“文物”包含了四件“瓷器”,設計靈感分別來源於清乾隆爐鈞釉雙耳瓶、豆青釉堆花紋馬蹄式水盂、祭紅釉玉壺春瓶、茶葉末釉石榴尊。因為器形、色彩皆不相同,單獨擺放“各美其美”,集結在一起則彰顯著中國式審美的雅致。最出人意料的是,它們還是真的可以插花的冰箱貼。綠瓶配紅花,藍瓶配月白,一位廣東網友曬出自己父親的“傑作”,得到高讚。摘幾朵時令鮮花置於古老器物之中,審美與創意、歷史和生活,好像一下子就在朵朵花開中“美美與共”了。

據中國旅遊研究院預測,7月至8月,國內旅遊人數預計將達到13.31億人次,同時,多地博物館宣佈入館人數創下歷史新高。當人們返程,他們帶回的旅遊地“特産”已不再僅僅是食物或紀念品,更有一種新的“品味”。在社交媒體上,人們熱情地交流自己遊覽博物館時獲得的古老又時尚的文創産品。這種代表地域文化的“新特産”,正在深入年輕人的生活中。

為什麼説是新特産?以往人們到各地旅遊時,提到當地的特産,大多會想到地方美食、手工藝品等等,很少會想到文創産品。一方面,這是因為過去大部分人還沒有形成對文創産品的消費習慣;另一方面,當時博物館可以拿得出手的文創産品也不多,一些做工粗糙、設計平庸的文創很難吸引人們的注意。儘管從2008年開始,作為“頭部”IP的故宮文創在一步步嘗試中“發力”,但對於大部分省級尤其是基層博物館來説,開發文創産品仍然面臨諸多困難。雖然這些博物院有意加大文創産品的開發力度,但資金、設計、管理、行銷都是現實問題。雖然在設計大賽中也不乏好創意,但大規模量産需要大投入,博物館不敢貿然行動。有些博物館為簡便起見,選擇購買現成且設計價值有限的産品,然後在上面加上自己的元素和標簽進行銷售。

但近年來在國潮文化的帶動下,博物館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當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愛上文化體驗和精神消費,文創産品也好似“活水養魚”,在認可、青睞和需求中得到快速發展。有關數據顯示,87.5%的博物館旅遊者曾為自己購買文創産品;57.7%的旅遊者曾購買文創産品贈送給他人。而這個暑期,文博文創更是成為文化消費熱點之一。

文博伴手禮究竟有何魅力,讓年輕人樂於將它們裝進行李箱帶回家?

首先,中式之美是中國千年文化的結晶。後母戊鼎、四羊方尊、青銅大立人……博物館將自己的“鎮館之寶”等館藏資源設計成了冰箱貼、飾品等生活用品,參觀者不僅帶回顏值爆表的文創産品,更帶回了歷史、故事和背後的文明。佩戴著從三星堆博物館帶回的黃金面具金屬胸針,貼上在杜甫草堂購入的可翻頁古風線裝書籍《絕句》冰箱貼,承載著千年厚重歷史的“中國味道”在日常生活中彌散。

其次,新一代的文創産品很懂年輕人的心,讓設計貼著情緒走。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將洛陽鏟和土放入盲盒中,讓消費者親身參與挖掘文物的過程,體驗文物“出土”的感覺;蘇州博物館開發的五代秘色瓷蓮花碗DIY拼插日曆同樣精妙,用戶需要親自製作一個像盛開蓮花的“五代秘色瓷蓮花碗”,然後將其放置在設計獨特的臺曆上展示。這些産品不再僅僅滿足於收藏,而是試圖通過更多的參與感,讓受眾獲得沉浸式體驗和情感價值。

當然,人們對社交感染力的重視程度也是影響因素之一。例如,最近以西安大雁塔為原型設計的文創玩偶“塔寶”背包,因為其可愛搞笑的表情和造型受到眾多年輕人的青睞。人們戲稱它是真實的“顯眼包”,許多人將其與當年的醜萌版“馬踏飛燕”相提並論。年輕人在社交媒體上紛紛背著這個“顯眼包”打卡,進一步幫助了它的走紅。目前,該産品已經供不應求,處於缺貨狀態。

從在T恤、書籤上簡單複製文博符號的文創1.0,到通過設計“賣萌”,主打顏值和趣味的文創2.0,再到如今更加注重“參與和體驗感”的文創3.0,文博資源與人的關係正在被重塑。帶著“越王勾踐劍”公交卡出行,到博物館吃一碗“編鐘”滷蛋牛肉麵,未來,文化創意思維將像毛細血管一樣貫穿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而文化傳承是其生命力的根本。

來源:新華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博物館歸來,你帶回的“特産”什麼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