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遊

文旅融合促進舞臺藝術轉型(堅持“兩創”·關注新時代文藝)

旅遊演藝既是旅遊業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舞臺藝術發展的規律使然。

回望戲劇藝術史會發現,今天人們習以為常的戲劇劇場形態並非與生俱來,而是某一歷史階段的産物。如今通行的鏡框式舞臺劇場,在中國出現只有百餘年曆史,在西方也只有400多年,而戲劇藝術已存在3000多年之久。山野、園林、廣場、街頭、勾欄、瓦舍、庭院、客廳等,都曾是戲劇歷史長河中的重要舞臺形態。

而今,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劇場舞臺空間再次打開,演出藝術與生活空間融合,呈現出多姿多彩的演藝形態。這啟示我們要把握舞臺發展的規律,正視旅遊演藝的積極意義,從當下生活和當代審美旨趣出發,打造更豐富的舞臺面貌,滿足更多樣的精神文化需求。早在2017年,中國舞臺美術學會就正式成立文化旅遊創作委員會,對長期以來文旅演出創作運營聯動的現象進行關注,總結內在規律,探索藝術發展方向。

旅遊演藝重要的文化貢獻在於,促進了人們對文化資源稟賦的重新認識與深入挖掘,通過故事化表達和舞臺化呈現,將其轉化為獨特的文化吸引力。

文獻史詩劇《沂蒙四季·紅嫂》依託沂蒙山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資源,在與當地田園風貌相融合的山村劇場裏,組織當地人創建“沂蒙四季藝術團”,用當地方言講述沂蒙紅嫂的故事。沉浸式歷史劇《浸夢水亭門》為展現浙江衢州的悠久歷史,參考衢州縣誌,復原了水亭街、水亭門、孔廟等具有代表性的歷史建築,搭建36處動態移動場景,讓現代舞臺與本土文化交相碰撞。在貴州三穗,水庫移民新村的村民們參與到生活劇場《八弓草市》的演出中來。八弓草市集合一批美食、文創商戶,每家商戶的建立和經營背後都有一段艱辛的致富歷程。作品將“一店一品”的創業實踐變成了“一戶一劇”的舞臺呈現,以普通人的生活折射鄉村振興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堅實步伐。

在創作中我們體會到,成功的旅遊演藝都是一項綜合創新工程。這種創新包括:探索沉浸戲劇、生活劇場的新形態,探索數字與實體融合的新形式,探索旅遊度假、體驗消費的新業態,探索政府、企業、村民、藝術家等多元主體合作共贏的新機制,探索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新樣本。

在城市,讓戲劇進一步融入生活成為旅遊演藝的重要方向。為推進“亞洲演藝中心”建設,上海市演出行業協會于2019年推出《上海市演藝新空間營運標準》,至今已為100多個多功能小型營業性劇場授牌,促進戲劇演出業的活躍發展。環境沉浸式戲劇、劇本推理遊戲等融合數字媒體技術的探索,正在形成熱潮。位於上海黃浦區漢口路的亞洲大廈,因為小劇場演出頻頻火爆“出圈”,引起行業內外廣泛關注,被稱為“一個垂直生長的戲劇街區”。截至2022年,亞洲大廈內的劇場空間已經增加到近20個,許多駐場演出吸引觀眾一去再去,每次都有新體驗。與之鄰近的上海大世界,業已轉型為小劇場演藝新空間,集聚了許多戲劇專業院校畢業生在此進行原創舞臺實驗並接受市場檢驗。

舞臺藝術是一項既古老又青春的藝術形式。古老在於歷史悠久,青春因其活在當下。從世界各地的案例可以看出,旅遊演藝已經成為當代舞臺藝術的創新板塊和活力來源,是當今觀眾參與和接受舞臺藝術的重要方式。

對於旅遊演藝來説,更加注重品質、注重原創、注重藝術性不只是出於創作者的藝術追求,也是在競爭激烈的行業中生存發展的必然要求。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是藝術永恒的功能和課題。文旅融合不僅促進了舞臺藝術轉型,也成為我們思考舞臺藝術創作發展的現實坐標。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文旅融合促進舞臺藝術轉型(堅持“兩創”·關注新時代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