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探索雜技藝術的精品之路(藝海觀瀾)

在技術突破的基礎上,我們將雜技動作的驚險性與敘事的流暢性、情感的連貫性結合起來,為觀眾傳遞更深層次的藝術審美和更豐富的文化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守正創新,用跟上時代的精品力作開拓文藝新境界。”藝術的生命力在於創新。雜技這一有著3000多年曆史的古老藝術,正是在繼承豐厚傳統基礎上創造創新,才佳作迭出,贏得一代代觀眾喜愛。作為一名雜技演員,我一直注重在繼承中創造,在借鑒中發展,在夯實技巧、遵循規律的基礎上,不斷探索雜技藝術的精品之路。

中國雜技以驚險奇絕的高難技巧而著稱,我們在傳承這一特色和優勢的基礎上,為表演注入更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呈現獨具特色的中國式浪漫。我們創排的雜技劇《化蝶》,用雜技講述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故事,融入多種傳統文化元素,追求典雅、簡約的美感。比如在男女主人公別離時,用雨傘來表現煙雨濛濛中分別的惆悵傷感;在二人“化蝶”時,用空竹表現漫天蝴蝶上下翻飛、相互追逐的意境。這些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劇裏有一場抖杠的戲,我們把杠子道具做成了花轎,表演時演員需要不停蹦高,甚至空中翻轉三四週,在展示高超技術的同時,也讓觀眾感受到劇中的緊張氛圍,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很多觀眾反映,非常喜歡這種表演形式,觀演時自己的心一直被劇中人物的命運牽動著。

我6歲就開始練習藝術體操,11歲轉到技巧隊進行混合雙人項目訓練。這些項目對個人的體能、協調性、表演等方面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對我轉型成為雜技演員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同時,我也一直思考如何利用這些優勢,探索新的雜技藝術表演形式。在一次出訪演出時,國外舞團的團長評價我們的雜技演出氣質獨特,很像芭蕾表演。這一評價給了我啟發:能不能把雜技與芭蕾這兩門氣質相契且都高度重視技巧的藝術形式結合起來?我嘗試把雜技中的舞蹈動作全部穿上足尖鞋表演出來。在經歷了無數次失敗和艱苦訓練後,我終於可以僅憑一隻足尖穩立在演員的肩頭,還能輕巧地做出優美的芭蕾姿勢。“肩上芭蕾”一經演出,得到觀眾高度認可。

“肩上芭蕾”的創新嘗試,讓雜技藝術走向戲劇性表達。在技術突破的基礎上,我們重點打造劇情,將雜技動作的驚險性與敘事的流暢性、情感的連貫性結合起來,以此來塑造人物、講述故事,讓情節更有張力,為觀眾傳遞更深層次的藝術審美和更豐富的文化內涵。

雜技藝術的精彩,不僅在於別具匠心的編創,更在於嫺熟高難的技藝。雜技藝術沒有捷徑可走,只有千百次的重復訓練,才可能把動作做到精準優美,把最好的表演呈現給觀眾。我清楚地記得,在“肩上芭蕾”難度動作攻堅階段,我的腳腫得像蘿蔔,每天含淚把它擠進芭蕾舞鞋裏。練習時我站在搭檔肩膀上,往往是前一天剛結的痂第二天又被磨掉……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的表演取得了成功,獲得了文華獎、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和國際雜技最高獎等多個榮譽。

如今,我已過不惑之年,從藝30餘年仍然選擇站在舞臺上擔綱主演,努力完成超出身體極限的技術動作,以高水準的技藝塑造新的藝術形象,創作更多精品奉獻給觀眾。我熱愛這個舞臺,同時也擔負傳承雜技藝術的責任。這些年我積極投身雜技人才培養,為完善雜技教育體系,為更加規範、科學地提高雜技演員的綜合素質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中國雜技藝壇更加豐富多彩,讓更多中國雜技演員走得更遠,展現中國雜技賡續傳統、不斷創新的藝術魅力。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探索雜技藝術的精品之路(藝海觀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