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演藝新空間 ——“演藝之都”多樣化載體激發新活力

東城隆福寺、前門,朝陽三里屯、望京,西城天橋演藝區和諸多衚同,通州臺湖演藝車間,正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喜愛的觀戲、觀演目的地。在這些區域的商業樓宇、古戲樓、舊廠房、文化産業園區、文化街區內,一些有別於傳統劇場的演藝新空間,正以創新演出場景、劇目製作、表演形式、觀演關係、演出體驗、消費業態,激發新消費,有力促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

8月28日,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搭建的演藝服務平臺,在網上公示新一年資助項目。演藝空間培育類作為全新類別首次出現在榜單上。首批擬支援15家以發展演藝為主營業態、積極探索多元業態融合的空間。這是市級層面第一次針對演藝空間給予資金支援。據悉,北京市正在加快“演藝之都”建設的頂層設計,推動出臺三年行動方案。對演藝新空間的培育正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以更全面的視角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持續擦亮“大戲看北京”名片。

城市更新另類選項

演藝新空間到底指什麼?在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起草的《北京市演藝新空間運營管理標準(試行)》中給出了定義。“以演藝為主營業務,形成多業態融合、多功能協同的新型演出場所,包括非傳統的營業性演出場所;在相關室內空間開辦的演出場所(包括商業綜合體、辦公樓宇、會館、古戲樓、已改造的老舊廠房、書店等);在相關戶外空間開辦的演出場所(包括産業園區、文化街區、藝術聚集區、公園景區等)。”

其中,許多開設在相關室內和戶外空間的演出場所,選址靈活、分佈更廣,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此前北京劇場分佈過於集中,供給不均衡的尷尬。

望京,曾經因沒有劇場而被數十萬居民詬病,曾有政協委員在北京市兩會上提出提案,呼籲給予解決。如今,這裡的劇場已成為網紅打卡點。從望京阿裏中心辦公大樓向南俯瞰,昆泰嘉瑞文化中心三層及其露臺霓虹閃爍,開心麻花沉浸演藝新空間·花花世界自去年底於此亮相。三個戲劇空間同時推出三台劇目,每個演出日都吸引大量觀眾前來。開演前,大廳裏人頭攢動的景象讓人感慨,這處曾專注于商務會議會展的場所,如今多了些人間煙火氣。“因為看中望京區域的觀眾體量和客質,以及項目的交通可達性,儘管我們使用場地的內部空間條件並不是很理想,改造時耗費的精力和設備更多,但還是下決心把它做好。”開心麻花劇場院線總經理文娟介紹,去年12月24日以來,“花花世界”內各個空間屢次登榜各大社交平臺的沉浸式戲劇排行以及文旅消費排行,極大豐富了望京的活力文化標簽,也讓昆泰嘉瑞文化中心曾經閒置的空間得到了效果放大的合理利用。而同在望京,開心麻花還在合生麒麟新天地內運營了磁劇場。兩處劇場之間的距離,騎行只需8分鐘。兩處場地不僅沒有互爭客源,反而因劇目不同、氣質各異,常常互引觀眾,相得益彰。

不僅分佈廣,演藝新空間也幫助一些原本利用率不高的城市空間實現效能大幅提升,並聚攏人氣。

位於北四環奧運區域的奧雅觀宸文化藝術中心今夏忽然熱了起來。7月初至今,中國雜技團駐場在此,雜技劇《雙奧密境》每天保持1至4場的駐演高頻次,上座率穩定在9成左右。雜技“國家隊”看家本領輪番亮相、央視春晚同款雜技精品精彩表演、雜技“奧斯卡”金獎作品集錦現場秀,高品質內容使這裡成為暑期文旅演藝熱點。

位於西城區蓮花池東路的天寧1號文化科技創新園,今春迎來由中國東方演藝集團運營的天寧1號東方藝空間。這同樣是一次雙贏合作。“它填補了我們集團在劇場領域的業務空白。雖然體量不大,但它無論在距離上還是心理上都離市民更近。”中國東方演藝集團董事長景小勇説。而對天寧1號文化科技創新園來説,此舉也盤活了此前利用率欠佳的一處小型演藝空間。七夕燭光音樂會、“我的陜北情思·前世今生信天遊”主題分享會等相繼舉行。

還有親子劇《貓神在故宮》活化利用天橋藝術中心內的公共空間,將原本三層的展覽空間改造為非標準劇場後駐演整個暑假。音樂劇《小王子》利用創意總社·1949文化産業園區的老舊辦公空間改造為演出+展覽場地。《亮相國粹之旅》沉浸式京劇體驗活化利用老戲樓,將兩百年曆史的前門同樂園大戲樓高效利用起來……

可以説,演藝新空間以優質文化內容填充各類城市空間,為北京城市更新提供了一個新選擇,讓“演藝之都”的載體更加多樣化。

文旅融合深度探索

邊吃邊看、邊看邊跳、邊猜邊玩……演藝新空間上演的劇目通常在演出場景、劇目製作、表演形式、觀演關係、消費業態等方面實現創新和突破,兼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絕大多數演藝新空間上演的劇目都具有沉浸式特點。這些劇目打破觀演關係的“第四堵墻”,將舞臺進一步延展至觀眾身邊,模糊了觀演與遊戲的界限,使之從單純的藝術欣賞轉變為一種休閒娛樂體驗項目,探索文旅深度融合。

駐場于隆福大廈一層的大麥新空間沉浸式戲劇《現在開市》,在707平方米空間裏折騰出大熱鬧。空曠的“屋子”佈置了16張桌子代表16個金融市場,144位觀眾都化身為身家百萬的“銀行家”,在120分鐘內,參與投資、決策,面對機遇與風險,通過沉浸+互動,體會全球金融系統的高速運轉與風雲變幻,足足過了把癮。“觀演規則裏不允許認識的人坐在同一張桌子上,每一次決策都靠自己,很緊張、很刺激。”觀眾肖先生第一次體驗後,還認真復盤了自己“投資”的全過程,有遺憾也有收穫,首次體驗後不久他就邀請從外地來京旅遊的朋友也去“殺”上一盤。

前去欣賞全景沉浸尋兇劇《大真探趙趕鵝》的觀眾,一進門就要被分成“以鵝傳鵝”“吃瓜群眾”“上帝視角”三部分,安插在西餐廳、歌舞廳、羊湯店、派出所、審訊廳、修車鋪等各個區域。表演區和觀眾區界限在這裡很模糊。聚光燈隨時可能照到觀眾身上,帶動他起身分析案情,演技自然的演員也隨時隨地會出現在觀眾身邊帶來意外驚喜。“演員的微表情近在咫尺,甚至汗珠的滾落都清晰可見。他舉手投足間,輕易就將我帶入破案的緊張氣氛中。”觀眾孟女士感嘆,這樣的觀劇體驗更真實,票價花得值。

在推出爆款劇目、優質文化內容的同時,演藝新空間也常常捆綁其他業態,延長觀眾逗留時長,進一步拉動消費。而這種捆綁因為有文化內容做足了鋪墊,讓二次消費變得更加心甘情願和順暢自然。

在開心麻花沉浸演藝新空間·花花世界STAGE ONE音樂戲劇主題酒吧,19時30分起上演沉浸式舞蹈秀,同時售賣劇目主題定制特調雞尾酒套餐及美食,帶動觀眾邊吃邊看、邊喝邊舞,仿佛大型歡樂晚會現場。22時以後,這個空間則成為被音樂LIVE、社交遊戲、戲劇主題互動點燃的午夜場。同時“花花世界”的其他劇目散場時,工作人員也會提醒向上走一層,就可以在1500平方米的露臺酒吧上享受360度絕美景觀、浪漫人造音樂海灘、打卡拍照望京天際線。“我們三層的戲劇演出可以為四層的酒吧提升近20%的消費客流。”文娟説,“各産品之間協同聯動,吸引觀眾多品類、多頻次的消費。戲劇+餐飲、戲劇+酒水等,構建了互相引流的商業新場景,也為用戶提供了更豐富的文旅體驗。”地處全球知名商業休閒消費區三里屯的愛樂匯藝術空間,也是“演藝+”多功能互導空間。這裡不僅可提供優質的音樂現場演出,還匯集了咖啡酒水、休閒聚會、商務洽談等綜合消費模組,成為線下音樂類演藝活動消費社交新場域。

觀演+遊覽的組合,也助力一些極具歷史人文價值的城市空間迎來一批又一批深度遊客戶。觀演內容與空間場域的歷史文化息息相關,這使觀者對遊覽目的地的了解更豐富立體。

千年古剎報國寺裏的沉浸式原創話劇《北平1948》,充分利用報國寺的三大殿形成流轉、體驗、觀演于一體的演藝空間。紫金賓館通過沉浸戲劇滿足消費者遍覽樓內主要空間的期待。顏料會館因“會館有戲”品牌成為網紅打卡地,吸引了人們對於古建再利用的深入思考。保存了完好純木結構的正乙祠戲樓,在北方崑曲劇院駐場演出《天官賜福》、戲樓版《牡丹亭》、觀其復版《墻頭馬上》《憐香伴》等劇目的同時,也延續了這座“中國戲樓活化石”的生命。

包容培育帶來良性迴圈

作為方興未艾的新業態,北京演藝新空間的積極探索贏得了屬地和相關部門的支援。

在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指導下,4月19日東城區試點為轄區內5家演藝新空間授牌。在該區多部門協同努力下,將演藝新空間駐場演出的審批,從一般每個審批可演出時段為三個月,擴展為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延長為六個月或十二個月。8月15日,朝陽區也在網上公示了轄區內首批授牌的12家演藝新空間名單。西城區、通州區也在積極調研授牌轄區內演藝新空間的可能性。

這些舉動都清晰傳達出正在建設“演藝之都”的北京,對這一新業態的包容之心、培育之意、扶持之態,給業界帶來巨大信心,進而促進創作和生産,形成良性迴圈。位於77文創園的演藝新空間77劇場,自3月起駐演《大真探趙趕鵝》。在獲得了東城區演藝新空間試點授牌後,場地運營方和演出製作方都信心倍增,不斷加演。“演藝新空間試點的稱號,加上劇目本身累積的好口碑,讓該劇在上演一個月後逐漸吸引全國各地的演出商、劇場方前來觀摩,這為劇目走向全國打下良好基礎。”77文創園運營總監潘鵬飛説。7月15日,該劇結束了在北京長達四個月的演出後,巡演至天津。“沉浸式演出有政府部門認可的‘廠牌’是非常有利於長久發展的。正是這些支援讓我們能與天津人民藝術劇院這樣的老牌演出機構合作,駐場在天津人藝實驗劇場演出,形成劇場外網紅打卡,劇場內演出+衍生品銷售+咖啡茶飲等多元化的運營空間。一開始計劃演出一個月,後來又加演至9月10日,將總計演出46場。”《大真探趙趕鵝》製作人趙海春説,該劇10月去南京的巡演也已排上日程。而另一邊,77劇場在送走了“趕鵝”之後也即將迎來沉浸式音樂劇《無法訪問》的駐演。“9月12日進場裝臺,14日即將正式演出。”潘鵬飛説,越來越穩定的演藝新空間將吸引更多人才常駐北京潛心創作。

演藝産業發展需要新空間容納更多創作,進而留住人才獲得長遠發展;多種類型的城市空間需要創意新、體驗新的演藝項目實現線下引流,進而擴大複合消費;首都舞臺繁榮需要在鼓勵高精尖“大戲”勇攀藝術高峰的同時,給“腰部”演藝項目以發展空間,豐富供給滿足多層次觀演需求。作為新業態,演藝新空間正是因為實現了多層次的供需匹配,從而發展迅速、備受歡迎。

然而演出行業的特殊性決定了新空間落地駐留時,對場地的規劃性質、消防安全等方面的合規性非常挑剔。這使得相當一部分有意引入演藝業態的城市空間心有餘而力不足。如何在保障觀眾安全的前提下,讓市場釋放出更多合規演出場所,需要多部門協商和探索。“演藝之都”建設並非一蹴而就,市場呼喚釋放出更多合規演藝場地,演藝行業也需要長期穩定的發展環境。畢竟原創不易,堅守情懷更難。

來源:北京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演藝新空間 ——“演藝之都”多樣化載體激發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