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深情歌咏太行精神

“不怕犧牲、不畏艱難;百折不撓、艱苦奮鬥;萬眾一心、敢於勝利;英勇鬥爭、無私奉獻”的太行精神,是寶貴的精神財富。近日,大型情景交響合唱《太行大合唱》在山西大劇院與觀眾見面,引發共鳴。

《太行大合唱》由太原師範學院歷時5年創作打磨完成。來自太原師範學院行知合唱團、行知管弦樂團、行知舞蹈團等團體的180余名師生集體參與創排。作品以時間為軸,層層遞進,歌詞平實親切,旋律貼合歌詞又富於山西地域特色,匯聚了朗誦、情景表演、舞蹈、多媒體等多種藝術形式,力求以情動人、以藝通心。

《太行大合唱》用作曲家冼星海的代表作之一《在太行山上》作為序章。熟悉的旋律中,3位戰士走向舞臺,一位戰士將手捧的相冊莊嚴地交給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老人接過相冊,和係著紅領巾的孫女一起翻看,時而若有所思地眺望遠方,思緒慢慢回到過去。

作品分為“不屈的太行”“父輩的太行”“奮鬥的太行”“追夢的太行”4個樂章。其中,不少歌曲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歌詞舒展練達,旋律清新流暢。比如,通過《向北方、上太行》《我們聽到了遊擊隊歌》《打了多少漂亮仗》3首作品,再現中華兒女在民族危亡之際的頑強抗爭。《向北方、上太行》是為戰鬥吹響的衝鋒號,“抗日的烽火,已燃起,多少兒女奔赴戰場”。《我們聽到了遊擊隊歌》是向經典歌曲《遊擊隊之歌》致敬的作品,熟悉的旋律帶給觀眾親切感。《打了多少漂亮仗》則以輕鬆的旋律,表現了太行軍民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第二樂章是整部作品中最為抒情感人的段落。本樂章以詩朗誦《一條悠長的山脈》開篇,引出童聲、女聲小合唱《紅星楊》。紅星楊是山西太行獨有的楊樹,“樹枝每一個斷面,都有紅星閃閃亮”。這頗具革命浪漫主義色彩的植物,也是太行革命老區紅色血脈薪火相傳的象徵。詩朗誦《女兒的記憶》是女聲獨唱《父親》的引子,以左權將軍之女左太北的口吻,深情謳歌革命先輩。《父親》的前半部分是女兒對父親的點滴印象:“父親,是遠去的背影……是發黃的照片……是從前一封信……”娓娓道來,直抵人心。“蒼松翠柏之間,一座雕像巍然聳立,他是民族脊梁,為了人民選擇大義”,這個唱段情感自然過渡,昇華了主題。

《太行大合唱》的創作立足於三晉文化,進行了符合當代觀眾審美的創新。創作者將山西民歌、太原秧歌、左權小花戲等充滿地域特色的藝術形式巧妙融入作品,將時代精神注入作品表達。歌曲《三晉風華》以古今貫通的視角,通過富有地方戲曲風韻的旋律,將山西太行的文明華彩、新時代的奮鬥成果,較為精煉地展現出來。詩朗誦《這條路、這雙手》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全國勞動模範申紀蘭帶領鄉親改造和建設家鄉的事跡為基本素材,歌頌了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一代又一代人民為幸福生活奮鬥的歷程。

作品結構與章節佈局工整。第一樂章再現中華兒女在民族危亡之際的頑強抗爭;第二樂章以小見大,表現革命先輩舍生取義的偉大品格;第三樂章謳歌新時代太行人民的奮鬥精神。三個樂章的情感層層遞進,在第四樂章達到高潮。“不徬徨,因為我們有穿雲破霧的力量……一個民族的精神,需要世世代代傳承守望,不動搖,因為我們有眾志成城的力量!”大合唱《太行禮讚》氣勢磅薄。壓軸的領唱合唱《攜手追夢路》,描摹了決戰脫貧攻堅的歷程中基層黨員幹部的群像,黨員幹部和群眾心連心的情景呼之欲出。

尾聲是作曲家王立平為電視片《太行豐碑》創作的主題曲《太行頌》,與開篇的《在太行山上》相呼應,既體現了太行精神在新時代文藝創作中的代際傳承,也體現新時代文藝工作者向前輩藝術家的致敬。

“有山西的味,有太行的魂,有英雄的氣,有希望的聲。”大型情景交響合唱《太行大合唱》獲得了觀眾的好評。下一步,如果能在作品音樂的豐富性、多媒體運用與作品的貼合性等方面持續打磨,相信品質會得到進一步提升。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深情歌咏太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