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以真實影像記錄時代風貌,首屆中國紀錄片大會探討高品質發展之路

8月29日,2023首屆中國紀錄片大會學術交流活動——紀錄片高品質發展峰會在京舉行。峰會圍繞推動國産紀錄片高品質發展的主題,深入探討如何通過紀實影像見證壯美山河、人間煙火、璀璨文明,講好中國式現代化的動人故事。

為讀懂中國式現代化打開一扇窗

紀錄片是兼具藝術性與真實性的影視文化樣態。中國教育電視臺副臺長陳宏在發言時表示,真實是紀錄片的生命,紀錄片人必須深入第一現場,既要記錄中國式現代化的光榮與夢想,也要記錄中國式現代化的陣痛與憂思,更要記錄中國式現代化的本真與必然,紀錄片要為讀懂中國式現代化打開一扇重要的窗口,書寫好中國式現代化的動人故事。

五洲傳播中心黨委副書記崔斌箴提出,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就要在新時代新階段應對新變化新趨勢,探索新要求新合作,用光影記錄時代,講好中國與世界的故事,處理好中國心和國際范兒的關係,處理好中國獨特的話語和國際傳播規律,同時做好內容主導和借船出海,讓中華文明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鮮活起來。

中國國際公共關係協會副會長王冬梅認為,紀錄片要著力提高創作的生産能力、行業的服務能力和國際傳播能力。近幾年國産紀錄片的話語體態呈現多樣化、娛樂化,這樣的趨勢是網路化傳播的一個特徵,但也要警惕泛娛樂化的傾向,謹慎把握合理演繹和非虛構性的紀錄片原則。

紀錄片傳播要多一些“人格化”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説,自己最先關注紀錄片、關注影視,是因為故宮博物院當時合作推出了《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播出的第二年開始,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應屆畢業生報考故宮博物院要來“修文物”,這也讓他感受到了一部優秀紀錄片的傳播能力。隨後的《國家寶藏》,讓包括單霽翔在內的很多博物館人不再拒絕綜藝節目。而《上新了故宮》《萬里走單騎》《登場了!北京中軸線》等多部綜藝節目、網路視聽節目,在講好中國故事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中央新影集團副總經理池建新認為,作為紀錄片創作者,他特別希望很多像單霽翔一樣的人進入到鏡頭裏,用人格化的傳播進行交流。

王冬梅也提出,社交媒體對於國際紀錄片傳播有著重要意義。在人人手握媒介的移動社交時代,融媒體不僅是紀錄片的一種傳播手段,還推動了紀錄片的跨界敘事,不同的媒介平臺和表現形式將內容擴展到現實生活,讓受眾得到更廣泛的參與和更直接的體驗,很多立足於網路傳播的紀錄片,為講好中國故事開創了一片新的天地。

媒體融合帶來紀錄片新時代

在媒體融合、新興技術方面,很多專家都認為,技術的進步為紀錄片帶來了革新,帶來了新的時代。陳宏表示,中國式現代化引領下的紀錄片創作需要在媒體融合、新型技術、新的傳播支撐下,以“紀錄片+”為基礎,融合戲劇美學、技術美學,尤其是面向Z世代的網生美學,突破紀錄片的類型邊界,將多種藝術功能融為一體,從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中提煉主題,借用虛擬現實、元宇宙、ChatGPT等新科技,完成重塑。

王冬梅認為,藝術表達是紀錄片的靈魂。新技術給紀錄片的藝術表達帶來了更多可能性,創作者不僅可以在敘事層面繼續打磨和鑽研,而且可以將敘事與各種新興技術相結合,在紀錄片的藝術表達上不斷有所突破。比如,結合了虛擬現實數字技術的字節跳動打造的《古籍尋遊記》;以社交平臺上的短視頻為素材庫,全民合拍的抗疫紀錄片《溫暖的一餐》;把故事和敘事結構共同交給觀眾的中國首部互動片《古墓派互動季》。這些以網路平臺為傳播主體的紀錄片,更好地利用了互動的技術網路環境,也擁有了更多的藝術表達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把中國故事講得更加生動有趣、多姿多彩。

池建新説,在傳統和新興技術全面融合方面,歷史類紀錄片有著更深的感受,現在的技術包括AR、VR、元宇宙技術已經大量使用到歷史類紀錄片中,紀錄片要跟産業規模性地融合,才可能讓紀錄片再上一個臺階,走向更大的繁榮。 

來源:北京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以真實影像記錄時代風貌,首屆中國紀錄片大會探討高品質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