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屯堡文化是貴州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

8月29日,以“遙望江南三千里,家國情懷六百年”為主題的“屯堡文化的歷史價值和當代意義”研討會在屯堡文化核心區——貴州省安順市開幕,來自全國的明史及屯堡文化專家學者匯聚安順,共話屯堡,共謀發展。

屯堡文化是鮮明的文化特色。600年前,大明王朝屯田戍邊,西南邊陲得到有效治理開發,屯軍大規模組織修建衛所城池,並在周邊設立屯堡,也構建了屯堡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地理空間。在歷史長河中衍生發展成屯堡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遷徙環境下傳承發展的貴州範本,以文化的浸潤,推進了貴州建省和民族融合。由此,屯堡文化成為貴州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是隨著明代貴州建省而來的文化血脈。

“屯堡文化不只屬於屯堡人,更屬於我們整個中華民族,我們要保護好這份文化遺産,在現代文明建設中發揮作用。”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首席顧問,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歷史文化專家委員會主任毛佩琦説。

屯堡文化是鮮活的歷史教材。屯堡人至今未改其征南入黔時的服飾、語言、風俗以及生産生活方式,始終以中原、江淮文化為主導。屯堡人把愛國愛鄉愛家的情懷寫進了家譜、跳進了地戲、留在了家訓、融入了儀式,用堅守成就了文化的傳奇,為全世界解讀和認識貴州一體多元的文化格局,促進民族融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帶來重要的啟示。今天,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進文化自信自強,屯堡文化就是一本生動的“活教材”。

“相較于文獻裏對屯堡的介紹,到貴州親眼所見的屯堡文化令人感嘆,實實在在保存和傳承很好的生産生活空間,太震撼了。”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楊偉兵嘖嘖稱讚。

屯堡文化是鮮有的研究寶庫。與中華文化同根同源的屯堡文化在貴州山地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環境裏紮根、生長和演化,形成了“世界唯一”的文化現象,成為中華優秀文化的瑰寶。站在新的時代視野和學術視角下,亟需重新認識屯堡文化的重大意義和歷史地位,站在更高的層面和更廣的維度,對其豐富內涵、歷史地位和戰略價值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

“無論是物質方面,還是非物質方面,屯堡文化真的是獨一無二的東西。”南京大學教授周學鷹説。

屯堡文化是鮮亮的旅遊風景。文化是旅遊的靈魂。屯堡文化,從空間上看,既有雲貴萬重山的厚重底蘊,又有江南千條水的飄逸魅力;從時間上看,既是600年前大明王朝開疆拓土的漫漫征程,又是幾百年來戍邊屯民耕讀守望的文化史詩;從內涵上看,既讓人們收穫“讀萬卷書”的精彩,又讓人們品味“行萬里路”的風物。江淮古韻、大明遺風,這裡是每個旅遊者的詩和遠方。

屯堡文化既是安順的,也是貴州的,更是世界的。

屯堡文化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屯堡文化不只是一種歷史文化,更是一個活生生的現實存在,是一種活態文化,是貴州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必須保護好、傳承好、轉化好、發展好。

毛佩琦:從歷史大格局觀察屯堡文化

“只有把屯堡文化的外在物質形象和歷史文化大環境聯繫起來,才可以發現根本。所以要從歷史的大格局中去觀察。”發言中,毛佩琦從歷史大格局,梳理屯堡文化的歷史脈絡。

他介紹,明朝建國,平定西南,先後派湯和徵雲南,命顧成守貴州。貴州其地,原分屬雲南、四川、湖廣,置都指揮使司以鎮守。永樂十四年(1416)貴州設布政使司,建省,加強了對貴州地區的控制和管理。

各民族和睦相處是邊疆鞏固之必須,高度自治的土司制度,保留固有的行政管理模式,尊重地方民族的風俗信仰。適時而不冒進的改土歸流,使地方得到發展。屯堡是衛所制度在貴州的延伸,衛所制度寓兵于農,屯堡人守護了地方,發展了經濟。

屯堡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具體寫照,貴州地區民族眾多,屯堡人與各民族和睦相處,文化風俗各有特色,又互相包容,攜手發展。

同時,屯堡人具有家國擔當和奉獻精神,軍人奉命南征、奉命屯守,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來自江蘇,江西、浙江的軍戶,以及經濟移民,遠離故土,對貴州開發做出了巨大貢獻。

屯堡人堅韌不拔,落地生根,給貴州帶來了先進的生産方式,耕種、養殖、紡織、冶鐵,也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儒學在貴州得到傳播發展,科舉學校促進了教育的發展。中原地區的民俗文化,在貴州流傳和延續,建築、服裝、戲曲、語言等等,是寶貴的文化遺産,是供歷史文化研究的活化石。

曹端波:屯堡促進了西南民族地區經濟開發

“中國作為一個複合型超大規模共同體,包含平原農耕文化、草原文化、海洋文化和山地文化,不能僅僅從區域的和片面的角度理解中國,而應該從整體視角。”在屯堡文化的歷史價值和當代意義研討會上,懷化學院教授曹端波圍繞《屯堡文化與西南邊疆“國家統一市場”體系的形成》進行主旨發言。

他介紹,唐宋以來,西南作為具有潛力的開發區,持久地吸引內地移民進入。明代貴州移民約40萬人;元明清時期,通過國家政策以及西南經濟開發的吸引,移民總數達300萬以上。

曹端波説,屯堡人的移入,改變了社會分工模式。屯堡人大量從事工商業,成為西南邊疆市場經濟的主體。

在農業方面,西南屬於山地經濟,資源具有多元化,屯堡人興修水利帶來各地先進生産技術,改良農作物品種。在商業中,建立和規範市場,以商補農。貴州清水江一帶的木材業、桐油業于清代興盛,形成林糧間作等複合型農業系統。

曹端波説,屯堡人與周邊少數民族長期交往,“漢苗共住、雜居”的民族分佈格局,民族交融成為必然。西南邊疆地區市場的建立,不僅改善了各民族之間的物質交換,而且為各民族文化共生共用提供了場所。湘黔邊界大量多民族“歌場”成為苗族、侗族、瑤族、漢族等交際的平臺,演化為各民族共同的“中華文化”敘事。

張定貴:“屯堡學”是一門跨學科的地方學

在“屯堡文化的歷史價值和當代意義”研討會上,安順學院政法學院教授、貴州省屯堡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張定貴圍繞創設“屯堡學”的依據、從學科要素看屯堡學的構建途徑、從知識生産看屯堡學的研究架構、從學科組織看屯堡學構建的學術運作、屯堡學的學科性質和特徵及當代價值五個方面,作了《由屯堡文化研究到“屯堡學”構建的思考》的主旨發言。

張定貴表示,從1902年開啟屯堡文化研究至今已有100多年,特別是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地戲出國”的開始及隨後“屯堡文化熱”數十年的備受關注,多層面、多學科、多視角、多領域的觀照使黔中屯堡成為國內外罕見的地域文化現象,並且在歷史、地理和眾多文化事象等方面的解讀、解釋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在張定貴看來,以黔中屯堡為研究對象,並兼顧黔中之外的屯堡現象,借鑒學科論的思想,屯堡學的構成可以包括學術史、研究材料、理論體系、研究方法和向實踐的轉化五個方面。

來源:貴州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屯堡文化是貴州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