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古老圍屋再現光彩(一線調研)

江西省龍南市實施客家圍屋保護修繕利用行動

四面高聳的圍墻、屹立四角的炮樓、敦實厚重的墻體……客家圍屋,中國民居特色建築,曾護客家先民數百年安居樂業。

位於江西省贛州市的龍南市,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的“中國圍屋之鄉”,保存有376座客家圍屋。

時移境遷,古老的圍屋一度面臨倒塌甚至消失的風險。龍南市系統實施圍屋保護修繕行動,並推動活化利用,讓一座座圍屋煥發出新的光彩。

實施搶救性保護

“對圍屋的保護修繕迫在眉睫”

傍晚,走進龍南市南亨鄉東村村下興圍,余暉傾灑在一垛垛斑駁的老墻上,圍屋前的地坪上,曬滿了金燦燦的稻穀和玉米。

晚飯過後,陳建東照例來圍屋巡看。“看看老墻體有沒有倒塌、墻面有沒有脫落、屋面是否完好。”下興圍是下興村陳氏家族的祖宅,作為圍屋産權人之一和修繕理事會會長的陳建東,最關心的就是圍屋的保存情況。

客家圍屋,即客家人建造的圍合式民居。千百年來,客家人從中原遷徙他鄉,興建集家、祠、堡功能于一體的圍屋建築,聚族而居。

時代變遷,一部分村民搬出圍屋,但古老的圍屋仍然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是敬宗祭祖、團結宗親的重要場所。逢年過節,陳氏家族後代都會在下興圍祠堂舉辦祭祖、慶祝等活動。

“我們現在看到的下興圍,是去年政府實行獎補政策後,對圍屋外部進行整體修繕後的樣子。以前,家族每年捐的幾萬塊錢,僅夠修繕祠堂用,無力顧及圍屋其他部分。”陳建東説。

“屋養人,人也養屋。圍屋都是土木或磚木結構,長年不住人,加上風雨侵蝕、蟻蟲侵害,年久失修,晴天怕著火,雨天怕倒房。”龍南市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潘平熱愛客家文化,該中心也是龍南圍屋保護修繕和活化利用工作的主要牽頭單位。

2018年,潘平開始對龍南圍屋進行田野調查,早上6點不到就起床,實地走訪完幾座圍屋再去上班。3年下來,他走遍了龍南的所有圍屋,系統收集整理了圍屋名稱、地址、建築年代、産權、損毀程度等資訊。

“過半圍屋局部殘損或嚴重殘損,有的僅存遺址和僅存圍名。”潘平眉頭緊鎖,“對圍屋的保護修繕迫在眉睫,至少要先實施搶救性保護。”

2021年12月,龍南市印發《龍南市客家圍屋保護修繕利用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要探索建立客家圍屋保護體制機制,重點實施客家圍屋保護修繕工程,加強周邊環境整治,在妥善保護的基礎上,推動客家圍屋的活態利用。

誰來保護?

“形成政府部門、國有企業、社會資本、産權人多方參與、多級聯動的圍屋修繕格局”

事實上,2010年至2021年,龍南相關部門先後20次對15座圍屋進行維護修繕,耗資3840余萬元。然而,僅靠政府的力量,還遠遠不夠。

政府搭臺,社會力量“唱戲”。《方案》鼓勵圍屋産權人籌資修繕,鼓勵企業和鄉賢等參與圍屋修繕與利用,政府實行監管。龍南市財政兩年安排2000萬元,對每座完成修繕並通過驗收的圍屋按修繕資金的50%實行獎補,一座圍屋獎補最高不超過50萬元,以此調動社會力量的積極性。

根據文保級別、保護利用價值、交通便利度等條件,《方案》把圍屋分成五大類:一類為國家、省文保單位,有8座;二類為贛州市、龍南市文保單位,有34座;三類為城市規劃區和工業園區範圍內圍屋,約60座;四類為交通主幹道沿線和分佈零散但保存較為完好的圍屋,約120座;五類為其他圍屋。

“一類圍屋有專項資金,主要對二、三、四類圍屋採取社會力量修繕利用、政府獎補監管的模式;五類圍屋則以維持現狀保護為主,保留祠堂、圍墻等文化意象,等條件更加成熟後再進行修繕活化利用。”潘平介紹。

陳建東介紹,下興圍屬於第四類,現有産權人90余戶,去年籌得修繕資金32萬元,獲得政府獎補資金16萬元,更換了屋面和小青瓦,修繕了外墻體。

“獎補政策的撬動效果明顯。客家人宗族觀念強,對維繫宗族情感的老圍屋本身就看得重,有了政府獎補,圍屋産權人自籌意願就更高了。去年,南亨鄉整體修繕了4座圍屋。”潘平説。

對於開發價值高、交通條件好的圍屋,鄉鎮發揮牽頭作用,把圍屋整體流轉給合適的企業或鄉賢,進行保護修繕、活化利用。

走進關西鎮翰崗村佛仔圍,房間內,工人們正緊張地施工裝修。原本破敗的老圍屋正蛻變成一家民宿。翰崗村是民宿投資人徐春華的外婆家,盛滿了童年玩耍的記憶。“對這座圍屋有感情,不忍心看它衰敗下去。”徐春華常年在大灣區經營民宿,有著豐富的經驗。

對於配套優勢不突出,但又具備開發價值的圍屋,部分鄉鎮探索出鄉鎮先期修繕、後期招商的模式。

龍南鎮整合新農村建設、上級獎補、鄉賢捐贈等專項資金400多萬元,對紅岩村煙園圍新圍和老圍進行了整體修繕,再由本地一家公司對圍屋內部裝修,招引各類業態。“雙方商定,公司每年利潤,鎮裏和村裏拿四成,公司拿六成。這種模式降低了企業的成本,大家都獲益。”龍南鎮黨委書記歐忠平説。

此外,龍南還運用國有資本積極打造圍屋開發利用標桿項目,目前,龍南旅遊發展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已修繕並開發利用了13座圍屋。

“去年撬動社會各界資金近3000萬元,完成圍屋修繕31座,實現活化利用11座,基本形成政府部門、國有企業、社會資本、産權人多方參與、多級聯動的圍屋修繕格局。”潘平説,允許多種模式存在,目的就是讓盡可能多的圍屋得到保護。同時,政府加強監管,確保工程品質,不改變圍屋的基本建築風貌,杜絕“拆真建假”“過度開發”“建設性破壞”,禁止把圍屋變相建成私人會所等。

怎麼保護?

“堅持‘能修不換’‘最小干預’原則,恢復建築原有歷史風貌”

午後,煙園圍新圍內,草木蔥郁,幢幢房屋錯落有致。屋面的小青瓦、墻上的三合土、腳下的鵝卵石……濃濃的古意,撲面而來。

今年63歲的李明華是贛南客家圍屋營造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去年開始他擔任煙園圍新圍修繕顧問。“修繕一座圍屋,比新建一座圍屋還難。”李明華直言,“難在復原,保持原來的結構、尺寸、樣式,堅持‘能修不換’‘最小干預’原則,恢復建築原有歷史風貌。比如,有時修屋面和梁柱,需要拆裏面的榫卯和鬥拱,修完又要裝回去,怎麼拆不會被拆壞,這就要靠技術和經驗。”

李明華指著圍屋內的一面墻,向記者介紹:“當時,這面墻上面完好,下面開裂嚴重,又不能完全推倒重砌。我們診斷,開裂原因是地基下沉。於是,我們就先加固修復地基,再拆下面的墻體,邊拆邊用支架撐起上面的墻體,最後砌墻。”

“為了修舊如舊,針對圍屋外墻面的三合土,我們就下了不少功夫。雖然我們知道三合土是由黃土、石灰、河沙配比攪拌而成,但是為了調製出和殘存墻體三合土相近的顏色,我們做了十幾次試驗,花了大半個月。”負責修繕煙園圍新圍的江西商輝建設工程有限公司項目經理吳才明告訴記者。

為規範全市圍屋保護修繕行為,龍南市制定了《客家圍屋保護修繕實施細則》。殘損缺失1/2以下或3釐米以內的地面青磚只需補嵌;磚墻開裂修復,細微裂縫(0.5釐米以下),採用白灰砂漿勾縫;木構件做舊處理,配料紅茶一兩、黃芷一兩、研磨墨汁適量、飲用水3.5公斤……從地面維修、墻體維修、樓板樓梯維修,到油漆處理、防蟲防腐、排水整治,該細則對圍屋維修方法給出了詳盡的指導,可操作性強。

去年2月和5月,龍南市客家文化研究中心牽頭舉辦了兩場圍屋保護修繕現場教學會,每個鄉鎮選派2—5名工匠參加學習,相關部門和全市承接圍屋修繕工程的公司也一同學習,李明華等幾名老師傅現場教授並演示圍屋修繕技藝。

長期對圍屋和古建築感興趣的90後小夥賴門鋒,過去做普通建築工程,去年他參加了現場教學會,組建了一支圍屋修繕隊伍,很快他就開始嶄露頭角——今年5月,他接到了渡江鎮象塘村水圍整體修繕“大訂單”。

水圍修繕難度不小,圍屋正門一整堵墻向外傾斜10多度,有重大安全隱患。鎮裏要求確保安全的同時,保持美觀,還給他發了一張其他圍屋類似問題修繕完的照片——緊挨外墻壘幾處形似小山包的凸出結構,以此支撐傾斜墻體。

“太醜!不符合圍屋建築風貌。”賴門鋒花了小半個月分析結構受力、做結構設計、準備物料,決定貼外墻建6根方形鋼筋混凝土大柱子支撐,主柱長寬1米×0.7米、墩子1米×1米、地基2米×2米,外刷三合土,以求統一。“最近來參觀的工匠不少。”賴門鋒頗為得意。

今年,龍南又有20座圍屋被納入保護修繕計劃。與此同時,一支超過100人的圍屋修繕工匠隊伍正快速成長,其中不乏像賴門鋒這樣的年輕人。

怎麼利用?

“因地制宜,因圍制宜。以實用為導向,以利用促保護”

清晨,縷縷陽光透過一層輕紗似的薄霧,照射在高聳的燕翼圍上,百年老圍迎來新的一天。

前一天下午從大灣區過來遊玩的陳女士,選擇入住燕翼圍旁的棲翼圍民宿。一早,陳女士漫步在圍屋內外,獨享這份寧靜與悠然。“觸摸梁柱、輕撫窗欞,俯瞰青磚黛瓦、仰望高墻炮樓,無數個瞬間,古樸的客家文化和客家圍屋讓我著迷。”陳女士説。

燕翼圍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贛南最高的圍屋,周邊還分佈著大大小小26座圍屋。“我們發揮圍屋資源集中的優勢,把古圍、古巷、古塘、古橋、古井串聯起來,建設獨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古鎮,讓遊客沉浸式體驗客家風土人情,感受客家文化傳承。”楊村鎮黨委書記賴偉勝介紹。

“商業業態固然重要,我們也深知,文化是‘魂’。搞圍屋活化利用,要挖掘好、展示好、融合好客家文化,不能只借一個圍屋‘殼子’。”賴偉勝説。

把一簇線的一端固定在墻上,另一端綁在腰上,77歲的客家冬頭帕和織帶縣級非遺傳承人賴淦妹手持帶尺,左右穿梭,不一會兒,五顏六色的絲線編織成精美的花紋圖案,呈現在細長的客家織帶上。好奇的遊客圍了一圈又一圈,定睛細看。

62歲的錫匠師傅廖房秀製作、展示、售賣客家錫茶壺酒壺;73歲的篾匠師賴慶旺編織的竹斗笠擺滿了門前的石階;圍屋群內有500多年曆史的龍南楊村龍舟賽是省級非遺,每每開賽,熱鬧非凡……

“因地制宜,因圍制宜。以實用為導向,以利用促保護。對圍屋的活化利用是靈活的,我們引導各鄉鎮根據各自的資源稟賦,打造業態、突出特色、塑造品牌,走差異化發展的路子。”龍南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遊局黨組書記蔡石海説。

煙園圍新圍是龍南著名的“紅軍圍”,上百名紅四軍戰士曾在此駐紮,圍內至今留存30余條紅軍標語。龍南鎮充分利用這一紅色資源,在圍內布設紅軍標語陳列、紅軍戰鬥和生活場景再現等主題展覽,把煙園圍新圍建成龍南紅色教育重要陣地。

而佔地面積更大的煙園圍老圍經過整體修繕,引進了書畫工作室、共用茶室、餐飲等各類業態。“我們的想法是,借新圍吸引遊客,研學團、旅遊團參觀完新圍後,就來老圍休閒放鬆。”歐忠平説。

“圍屋修得很漂亮,村裏也熱鬧起來了。”村民唐明清是煙園圍産權人之一,如今,他一年能拿800元流轉費,遊客多的時候還出來擺攤,一個月下來便有1500—2000元的收入。

龍南城區邊上的鴉背和光圍被打造成夜市;關西圍景區內的田心圍和圳下圍被改造成民宿,滿足遊客就近住宿需求;位於龍南高鐵站對面的栗園圍是龍南最大的村圍,保留有完整的村莊格局,將被打造成客家主題商業集市……

“2021年贛(州)深(圳)高鐵建成通車,龍南融入大灣區‘一小時經濟圈’,直接面向大灣區旅遊消費市場,滲透贛閩粵、新馬泰等全球客家市場。目前龍南已和贛閩粵主要客源地100余家旅行社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係。同時我們以籌備世界客屬第三十二屆懇親大會為契機,不斷豐富旅遊産品,設計客家文化之旅等特色旅遊路線,舉辦‘圍屋之夜’鄉村音樂節、客家龍舟賽等本土旅遊節慶品牌。今年以來,龍南共接待了近百萬人次的圍屋遊旅客。”蔡石海介紹。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古老圍屋再現光彩(一線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