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間講述“何以中國”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國寶不語,一眼千年。
在中華民族綿延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流淌”著無數珍貴文物。它們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價值,記錄著重要的歷史資訊,是名副其實的“國家寶藏”。
為了多方位展示國寶及其背後所蘊含的中華文明風采,以貨幣為載體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日前,中國人民銀行以文物為題材,發行國家寶藏(文明曙光)金銀紀念幣一套,該套紀念幣共5枚,其中,15克金幣(面額200元、最大發行量5000枚)、3克金幣(面額50元、最大發行量1萬枚)各1枚,15克銀幣(面額5元、最大發行量2萬枚)3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5件文物昭示文明曙光
作為首組發行的國家寶藏系列金銀幣項目,“文明曙光”有著獨特的意義和價值。中國人民銀行貨幣金銀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了該項目文物選取思路——突出中華文明農為本、玉為尊、龍圖騰的文化傳統,闡發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既重實用又講藝術、既守傳統又求創新的社會風貌,共同講述中華文明起源故事,展現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格局,揭示中華文明賡續傳承的基因密碼。
以兩枚金幣為例。15克金幣背面圖案為玉龍造型,襯以紅山文化彩陶紋飾。紅山文化是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遺址以西遼河流域為中心,距今約6000至5000年。紅山先民崇龍尚玉,以玉龍溝通天地。金幣背面呈現的紅山C形玉龍,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是紅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
3克金幣背面圖案為玉鉞造型,襯以良渚文化神人獸面紋飾。良渚文化因最初發現于浙江省余杭縣良渚鎮而得名,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聖地。金幣畫面上的玉鉞現藏于浙江省博物館,是良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其表面琢刻神人獸面紋,還採用了浮雕、陰刻等多種技法,體現了良渚文化微雕技藝水準之精湛。
3枚銀幣背面圖案分別為:陶鷹鼎,襯以仰韶文化人面魚紋和重瓣花朵紋等紋飾;白陶鬶,襯以大汶口文化渦紋、八角星紋和日月山紋等紋飾;蟠龍盤,出土于陶寺遺址,其內壁所繪蟠龍圖案身體飽滿而外張,口中銜著一支茁壯的禾穗,是遠古時一種瑞兆的標誌。
5枚紀念幣所選5件文物均出自中國“滿天星斗”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它們共同匯聚成中華文明的曙光。
據了解,國家寶藏系列金銀幣項目由中國人民銀行與國家文物局共同策劃推出,這也是雙方的首次深入合作。
“為了‘讓文物活起來’,中國人民銀行立足央行履職,以貨幣為載體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于2022年初將中國博物館館藏精品項目納入題材庫並研究發行可行性。”中國人民銀行貨幣金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提高紀念幣發行項目的科學性、專業性,從2022年下半年起,中國人民銀行積極聯繫國家文物局,就發行文物題材項目開展合作。
在國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援和專業指導下,經相關專家共同論證,最終確定“國家寶藏”為該系列項目名稱,按照歷史時代順序分若干組發行,選取能反映歷史進程、體現時代文明特徵、代表生産力水準、反映中華文明成就的文物展現在貴金屬紀念幣上。
幣面設計展現文物之美
今年2月16日至3月8日,國家寶藏(文明曙光)項目面向全社會公開徵集設計圖稿,共收到設計圖稿363幅。經貴金屬紀念幣評審委員會評審,優中選優,選出中標設計圖稿。
“由於該項目學術性強、設計元素涵蓋面廣,為高效地完成設計工作,我們特地組織中標圖稿設計師來到北京,共同進行圖稿集中修改工作,查閱文獻資料、實地觀摩文物,同時組建專家指導小組對設計圖稿定向指導,從學術、平面設計、浮雕工藝3方面進行調整優化。”負責設計、生産的中國金幣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赴國家博物館實地觀摩玉龍、陶鷹鼎、白陶鬶等文物後,設計師們很受啟發,也找到了更多兼具文化屬性和藝術表現力的設計元素,為圖稿修改積累了靈感。
歷經9輪圖稿修改,5枚主體文物突出,整體配飾和諧,美感與內涵交相輝映的國家寶藏(文明曙光)金銀紀念幣終於面世。
除了設計圖稿精益求精,本套紀念幣在造幣工藝層面也有獨到之處。彩噴、冷琺瑯、光變鱗彩等新技術工藝的運用,更好地展現了文物之美。
15克金幣、15克銀幣(陶鷹鼎)和15克銀幣(白陶鬹)的主體圖案在浮雕的基礎上採用彩噴工藝,做出器物的古樸本色;3克金幣主體圖案玉鉞通過彩噴和冷琺瑯工藝的疊加,做出玉的溫潤質感,底面的神人獸面紋採用精細的鐳射雕刻工藝,在方寸之間刻出複雜且精細的線條;15克銀幣(蟠龍盤)採用凹面技術做出盤形效果,盤沿、盤底一應俱全,一條蟠龍居於內壁,身形大氣靈動。
此外,若從不同角度觀看3枚銀幣,還能發現暗藏于圖案之中的色彩“玄機”——陶鷹鼎下方的重瓣花朵紋、白陶鬶右側的八角星紋和日月山紋、蟠龍盤中的蟠龍及禾穗均會隨著觀看角度的變化呈現色彩斑斕的效果。
這種類似彩虹的色彩變化效果來源於我國首創的光變鱗彩工藝。將光變鱗彩工藝應用於國家寶藏系列金銀幣,可謂是畫龍點睛,極大地增強了文物題材紀念幣的觀賞價值。
以幣為媒弘揚傳統文化
從1981年發行的第1組中國出土文物(青銅器)金銀紀念幣,到2002年發行的四川三星堆金銀紀念幣,再到此次發行的國家寶藏(文明曙光)金銀紀念幣,文物一直是中國人民銀行紀念幣發行的重要題材。
“文物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産,是中國故事的重要內容;紀念幣則是當代中國的‘國家名片’,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二者存在著共通性。”中國人民銀行貨幣金銀局相關負責人認為,在“文博熱”持續升溫的背景下,發行國家寶藏系列金銀幣,通過國寶文物串聯起中華文明脈絡,在紀念幣的方寸之間述説“何以中國”,能夠讓集藏者及相關受眾通過紀念幣這一特殊載體,遍覽融匯于文物之中的歷史底蘊、工匠精神、東方美學、民族韻味和中國智慧。
我國紀念幣與傳統文化淵源頗深,在文物題材之外,還曾發行十二生肖、中國名畫、書法藝術、傳統戲曲、二十四節氣以及吉祥文化、賀歲等具有濃郁民族特色和獨特藝術風格的傳統文化題材貴金屬紀念幣。
這些傳統文化題材紀念幣不僅在國內受到市場歡迎和集藏者喜愛,也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廣泛認可。在我國獲得世界硬幣大獎單項獎的12枚紀念幣中,有8枚都是傳統文化題材紀念幣。今年初,2021年發行的吉祥文化(寸草春暉)60克銀幣榮獲2023年世界硬幣大獎“最佳銀幣”。
自1979年發行首套現代貴金屬紀念幣以來,我國已向海內外發行了400余個項目、近2600個品種。這些紀念幣作為“講好中國故事”的特殊載體,展現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和核心價值,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金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中國人民銀行貨幣金銀局將不斷拓寬紀念幣選題思路,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著力提升我國紀念幣的價值內涵和藝術水準,弘揚工匠精神,呈現藝術精品。通過紀念幣事業,助力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方寸之間講述“何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