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孩子走出學習困難泥淖(健康中國奮發有為)
張麗麗的門診有個特點——慢。
那句“排隊三小時,看病三分鐘”的調侃,絕對用不到她身上。作為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保健中心副主任醫師,張麗麗出學習困難門診時,給每個患兒問診的時間,平均都在半小時到40分鐘左右。白天的門診,經常到晚上10點多才下班。這也是該門診共同的特點。
“一方面,我們會盡可能耐心地聽每位家長的訴説,因為他們想表達得很多,所以要給出足夠的時間。另一方面,我希望給每個患者解決掉問題,問得也比較細。不光問孩子,還得問家長。”張麗麗説,來學習困難門診的孩子,差不多背後都有一個因孩子學習問題而飽受折磨的家庭。
康康的故事
張麗麗記得,康康(化名)來就診時上三年級。“他是個愛説話的孩子,喜歡與我分享他在學校和家裏一些有趣的事。”張麗麗説,在發現學習困難之前,康康家裏就因為康康的問題不得安寧。
上幼兒園時,康康活潑好動,不午睡,使得周圍的小朋友沒法睡覺。老師不得不讓康康媽媽在午睡時把康康接回家,下午再送過來。
因為爸爸媽媽工作很忙,有時不一定能及時接回康康,所以因為接送問題經常發生爭吵。在家裏,爸爸訓斥康康成為常事,很生氣時還會動手打康康。媽媽因為這事沒少哭過,多次與爸爸溝通均收效甚微。
學習困難,從康康上一年級時開始了: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小動作多;作業心情好的時候能寫,心情不好就不寫;學習成績班級倒數,脾氣還大……
二年級時,康康被診斷為多動症,曾服用西藥治療3個月,後因食欲下降停藥。到了三年級,康康的情況更加嚴重了:作業在託管班完不成,到家後會寫到很晚,結果影響了睡眠及第二天聽課狀態;因為一些小事與同學經常發生衝突,老師總是給康康媽媽打電話;媽媽這邊呢,因為擔心康康在學校與同學發生衝突,上班時總是提心吊膽。
“我給康康復查了注意力,仍屬於中度多動症,就建議康康媽媽恢復用藥,堅持用藥。”張麗麗説,連續用藥3個月後,康康注意力明顯改善,語文成績有所提高。
與用藥相配合的是傾聽和引導。“寒假期間他媽媽來復診,説康康睡眠不規律,不能按時服藥,作業寫得很費勁,玩電腦時間長,好幾個小時都停不下來。只有等她晚上下班回來陪伴寫作業,作業才會完成得快一些,使她疲憊不堪,有時因為學習也會訓斥康康,與康康爸爸發生爭吵。”張麗麗説,“康康媽媽當時説:‘我也知道發脾氣對孩子不好,可是他就是不寫作業,好好提醒根本不聽,不發火不行。時間一長,我感覺自己要堅持不住了。’”
對此,張麗麗建議她要儘量讓康康的作息時間規律起來,增加每日戶外運動時間,限制上網時間,連續服藥。“在隨後的復診中聽到康康媽媽説到孩子的進步,由衷為他們感到高興。”張麗麗説。
通過這個病例,張麗麗總結道:“早期開始培養孩子專注力很重要,家長要對孩子有足夠的耐心。在幫助孩子養成專注的習慣過程中,需要家長與孩子很好地互動交流。這在兒童早期發展中很關鍵,對語言等認知能力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同時,營造溫馨、和諧、愉快的家庭氛圍,保持良好的夫妻關係很重要。“家人之間應充分溝通,保持一致的養育觀念和態度。”張麗麗説。
“成績不理想”不等於“學習困難”
“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滿教室跑。”
“數學總是比同學差,一個簡單乘法,講了三四遍還是不會。”
“不願意和家長交流,天天看手機,越批評越叛逆。”
類似康康的案例,保健中心的學習困難門診每天都會遇到。自去年5月份開設以來,該門診已經接診了約8000名患者。
進入保健中心所在的兒研所附屬兒童醫院兒保樓8樓,記者看到,寬敞的候診大廳窗明几淨,拐角處的綠植青翠欲滴;設計成幾何圖形的座椅,童趣盎然;書架上擺放著知名出版社出版的繪本,任小朋友翻閱;墻上的益智玩具,吸引不少小朋友去玩耍。“一來減少患兒恐懼,二來儘量減少螢幕暴露。”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保健中心執行主任王琳説,“不然他們候診多長時間,可能就會玩多長時間的手機。”
在診室外挂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這樣的文字:
“成績不理想”不等於“學習困難”。“學習困難專病門診”並不能一次性解決一切學習問題,而是通過多方面的檢查評估,明確造成孩子學習困難的原因,排查影響學習表現的疾病狀態,並針對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和學習障礙進行干預指導、家長教育及藥物治療等綜合干預,促進兒童青少年更好地發揮潛能、全面發展。
首都兒科研究所所長張建説,患者來的時候首先進行甄別。“學習困難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有病,比如多動症、抽動症,智力發育有問題、語言發育有問題,我們給它篩出來,該怎麼治就怎麼治;一種是有心理問題,包括孩子的生長環境、家庭、學校等氛圍都在發生影響。所以這個門診不單純是針對孩子,還針對家長。孩子的很多問題是家長的問題。”他説。
“對於兒童健康高品質發展,我們不僅關注孩子的生長髮育、也關注生理健康,更關注心理健康。”首都兒科研究所黨委書記劉中勳説,“這三個方面的健康,老百姓哪一方面有需要,我們就致力於哪一方面。學習困難門診就是回應百姓需要而開設的。”
劉中勳表示,針對當前兒童家長的迫切需求,兒研所保健中心開設了孤獨症、多動症、學習困難、運動體能、養育照護等一系列特色門診。“我們將繼續著眼當前我國兒科醫學和兒童保健的重大戰略需求,深入實踐全生命週期、多維度發育保健服務內涵,促進兒童健康事業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他説。
讓孩子能學、會學、想學
王琳表示,為了對來門診的孩子進行鑒別,醫師要與他們和家長交流很長時間。“我們在桌上放一些玩具,讓寶貝先做幾個遊戲,再去書架找本書。”她説,“一來讓他們放鬆一些,二來借此看看智商水準。”
然後,王琳往往讓孩子拿著書到外面去,她和家長單聊。“要問的方面很多,比如媽媽孕期的情況,孩子出生的情況、成長的環境等。”王琳説,聊完之後會進行初步鑒別。
學習困難往往是三種情況:不能學、不會學、不想學。
“如果是不能學,孩子有基礎疾病,比如發育遲緩,多動症,我們要進一步檢查,尋找病因,進行治療和康復訓練。如果是不會學,我們對孩子的養育過程進行詳細的了解,發現往往反映出從小父母在養育照護方面的缺失,如忽視、過度螢幕暴露、社交不足、不良行為習慣等,都可能是導致學習能力低的原因。”王琳説,“接著我們會積極引導家長和孩子分析,到底為什麼不會學,是不預習復習,還是對這個課程就不喜歡,然後我們跟家長一起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習慣。”
對不想學的孩子,“我們往往首先教育家長,要學會等待孩子的自然成長,比如不要報那麼多課外班拔苗助長,給孩子設立一個合理的夠得著的目標,不然孩子無法從完成和肯定中獲得激勵;還比如,我們對家長談跟學校如何進行良好的互動,因為孩子每天一半時間是在學校,建立良好的同學圈、閃光點獲得老師同學的肯定……這些精神滋養將有助於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內驅力。”王琳説,“這個過程中是更重要的是解決孩子心理性的問題。”
據張麗麗觀察,門診中約1/3的孩子是因家長焦慮而來的,“有一種病叫媽媽覺得我有病”;2/3的孩子確實是因疾病導致的學習困難。而這2/3中,確診多動症的孩子又佔到了2/3。
多動症的學名是“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症狀就是家長們經常抱怨的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小動作多等,有些還合併情緒障礙等問題。據《2021年度兒童發展障礙康復行業藍皮書》的報告,全國約2300萬兒童青少年遭受多動症的困擾。
“多動症是一種起病于童年期、常見的慢性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影響可延續至成年。”張麗麗説,“從病理上來説,1/3患兒到青春期就能自愈,1/3到一半的人到成年期仍會有症狀,若不影響社會功能,後期就不用服藥了。”
探索家庭養育指導新模式
兒研所開設學習困難門診之後,吸引了一些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注意。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和中科院心理所都來洽談合作。
“在孩子的治療過程中,學校、家庭、醫院和社會,必須擰成一股繩,才能多維度地呵護孩子健康成長。”王琳説,比如與清華大學在兒童學習治療上,與北京師範大學在閱讀障礙、書寫障礙、計算障礙的研究上進行合作,並與北京語言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基於兒童早期發展和科學養育照護的技術積累,兒研所一直在探索家庭養育指導的新模式。
“兒童心理問題包括學習困難問題,都跟早期的家庭養育有很大關係。在診治這些孩子的同時,如何讓父母能共同成長為合格的養育人,是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王琳説,在此過程中,要針對家庭、學校和醫院進行綜合的干預、引導和管理,遵循孩子自然成長的規律,接受孩子在天賦上的個體差異,多傾聽孩子的聲音,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獲得來自家庭、老師和社會的精神滋養和人文關懷,形成溫暖的“家—校—醫”促進模式,才能充分發揮出孩子的早期成長潛能。
對此,兒研所聚焦生命早期的發展關鍵期,建立以“全面健康”為目標的發育保健新模式,在體格生長、智慧發育、運動體能、心理行為等多維度發育保健工程方面,在適宜技術整合、技術體系推廣和服務模式創新方面,在量表標準指南規範的制定方面,繼續發揮優勢,為國家為兒童健康的高品質發展貢獻力量。
目前,康康的學習狀態平穩,已經走出了學習困難的泥淖。張麗麗很欣慰:“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喜愛或者擅長的領域,因勢利導地開展學習能讓孩子感受到得到尊重,往往會有奇效。每個孩子天賦不同,家長要學會等待,不要過於焦慮。”記者 熊 建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幫孩子走出學習困難泥淖(健康中國奮發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