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高顏值”“高素質”協同並進的福建路徑
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極大激勵和鼓舞了八閩兒女持續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信心和決心。
多年來,福建省始終堅持傳承弘揚習近平總書記在閩工作期間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實踐,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統領生態省和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把厚重的“綠色答卷”濃墨重彩地寫在青山綠水間——以約佔全國3%的人口、1.3%的土地、2.9%的能耗,創造了全國4.4%的經濟總量,成為全國唯一的保持水、大氣、生態環境全優和全國唯一的全省所有設區市每人平均GDP均超過全國平均水準的省份,走出了一條生態環境高顏值和經濟發展高素質協同並進的福建路徑。
《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方案》部署的6大領域26項重點任務和38項重大改革成果全面完成,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39項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向全國複製推廣,部分成果處於全國首創或領先水準;
經中國工程院評估,生態省確定的69項具體舉措全部落地實施,生態文明發展水準處於國內領先水準,接近世界先進水準;
基本構建起産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並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
八閩大地,萬物榮華。福建堅持制度建設和體制改革相結合、堅持模式探索和政策創新相融合,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讓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共用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山水綺姿煥彩
“茶”字拆開是人在草木間。一杯好茶的誕生,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蜚聲中外的武夷岩茶,恰是來自環境優美的武夷山區。然而,曾幾何時,不斷擴張的茶園破壞了當地的土壤和水質,侵佔了野生動物的棲息地。
近年來,南平市著力源頭保護,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加快推進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流失治理、農業投入減量化等保護工程,推動永續傳承。一面強力整治,拔除國家公園範圍內違法違規茶山4676畝;一面系統修復,封山育林62.5萬畝、完成試點區內違法違規茶山造林復綠2600畝。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據評估,目前武夷山國家公園旅遊和武夷岩茶兩個品牌總價值超3300億元,國家公園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不斷加強,森林覆蓋率達96.7%。武夷山市南源嶺村黨支部書記胡德清説:“環境保護好了,口袋裏的真金白銀也越來越多了。”
茶山換新裝,礦山披新綠。
“現在和過去相比,真是天差地別!”住在龍岩市紫金山體育公園附近下洋村大半輩子的楊仁河,説起這座公園的前世今生感嘆不已。原來,紫金山體育公園地塊的前身是一個煤礦開採區。
針對紫金山礦區採空面積大的問題,龍岩採取地災治理、植被恢復、景觀再造、邊坡支護、削坡整形等方式,將原本岩體裸露、雜草叢生、高低不平的廢棄礦山,逐漸建設成青山碧水、綠樹繁花的美好家園。
宜綠則綠、宜耕則耕、宜景則景。龍岩目前已創建國家級綠色礦山8個、省級6個,新增申報省級綠色礦山11家,成功打造一批地質環境綜合治理恢復試點示範工程。
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八閩山水更加綺姿煥彩。當前,福建省正持續推進藍天、碧水、碧海、凈土“四大工程”,實施流域性、區域性、行業性污染整治。2022年,福建主要流域優良水質比例98.7%,其中國控斷面優良水質比例98.1%,比全國平均高10.2個百分點;九市一區城市空氣品質達標天數比例97.8%,比全國平均高11.3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達65.12%,連續44年保持全國第一。
動能新舊轉換
隨著全球經濟不斷發展和變化,傳統經濟發展模式造成的生態、環境、資源壓力與日俱增,對區域經濟的增長提出了嚴峻挑戰。但仙遊卻從這一挑戰中看到了機遇:發展迴圈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資源利用水準的需求十分迫切,且空間巨大。
新挑戰也是新機遇。仙遊立足縣域資源回收基礎優勢,培優扶強綠色纖維産業龍頭企業,全力打造紡織化纖新材料千億産業集群,資源迴圈型産業體系加快構建,再生滌綸布料與綠色校服産業協同創新加速推進。2022年,仙遊地區生産總值達到626.99億元,迴圈經濟産值163.1億元,實現了從“貧困縣”到“全省縣域十強”的華麗蝶變。
“依託迴圈經濟的堅實發展,仙遊縣近年來逐步實現新舊動能轉化,成為帶動區域發展的強勁引擎。”莆田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分析認為。
破除舊動能、培育新動能,需要把握機遇的智慧,也需要“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定力。仙遊的“逆襲”,折射出全省經濟發展高素質的蓬勃態勢。
——始終堅持加快培育壯大綠色低碳産業,“生態+”産業持續做大。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生物醫藥等新興産業,數字經濟增加值達2.6萬億元,環保産業總産值超2400億元。
——將治理工程項目作為生態環境工作的重要載體和關鍵抓手,堅持工作依託項目幹、要素跟著項目走、服務圍著項目轉。去年以來,省生態環境廳爭取並安排國家級、省級生態環境專項資金51.7億元(同比增長41.7%)。探索推廣“生態治理+産業開發”的EOD模式,目前已有13個EOD項目進入中央庫或省級庫,總投資額超過425億元,推動治理項目與環保産業相互促進、相互提升。
——傳統産業數字化轉型、智慧化改造提速。2022年投入4584億元支援省重點技改項目。持續構建綠色製造體系,累計入選國家級綠色工廠161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26家。
——能源清潔化轉型步伐加快。加快海上風電開發,推進光伏、抽水蓄能項目建設,清潔能源裝機比重達61.4%。
——始終堅持大力發展迴圈經濟,園區迴圈化改造有序推進,城市區域節約集約利用綜合指數和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效、水效水準居全國前列。
以産業“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福建省綠色經濟增長按下加速鍵。全球首臺單機容量最大的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順利並網發電,全球首次海上風電無淡化海水直接電解制氫技術海試成功,動力電池産業保持全球領先地位,晉江100MWh級儲能試點示範項目和寧德時代儲能微網項目入選國家首批科技創新(儲能)試點示範項目……新舊動能轉換,綠色動力澎湃,福建綠色高品質發展的動能越發強勁。
機制點綠成金
如何點綠成金,真正打通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的轉化通道?
福建給出的答卷從將樂縣常口村開出的全國第一張林業碳票可見一斑。這張闔計12723噸二氧化碳當量的碳票,所倚托的正是正在福建省全面鋪開的林業和海洋碳匯制度改革創新。
在今年6月舉辦的海洋(漁業)碳匯高峰論壇,全國首張由海洋與漁業部門備案確認的藍色碳票在連江縣頒發,為碳匯理論研究的創新深化提供了有力的實踐支撐。
小鄉村藏著發展大邏輯。從“種樹人”變“賣碳翁”,從“綠碳”到“藍碳”,在全省範圍內,廣泛的碳匯測算交易機制正在探索建立——福建省支援廈門市開展森林、城市園林、濕地碳匯能力評估,探索建立陸海濕地碳匯計量監測體系,研究制定畜禽糞便堆肥管理減排項目碳匯開發方案並落地福州永泰。
定方略、繪藍圖、明路徑。“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這一理念在福建經由機制建設,日益深入人心。
促進綠色低碳發展,深入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有力服務選好建好重大項目,防止低水準重復建設和污染轉移。
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省建設佈局,出臺做好“雙碳”工作實施意見、實施方案,嚴格能耗總量和強度“雙控”,促進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林業改革創新推進,率先開展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等改革試點,累計完成贖買43.7萬畝。
河湖長制、林長制全面推行。福建成為全國唯一連續六年河湖長制工作獲得國務院正向激勵的省份。
自然資源資産産權制度改革持續推進,南平市成為全國首個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的地級市。
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加快完善,在全國率先出臺陸海統籌、適用全省的生態産品總值核算技術指南,探索開展具有山海特色的生態産品市場化改革試點。
……
“通過機制建設,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福建省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發展全過程,做大做強做優綠色經濟,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福建驕傲。”省發改委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處負責人説道。(記者 林蔚)
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走出“高顏值”“高素質”協同並進的福建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