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街經濟”讓城市商圈升級
城市商圈是居民消費的重要平臺,一些特大型商圈甚至成為城市地標。相比之下,商圈主街外不那麼顯眼的支馬路,以往只能扮演配角,在吸引消費方面沒太多存在感。
如今,不少城市正探索發展“後街經濟”,提升熱門商圈商業價值的外溢效應,帶動商業資源有序向支馬路延伸。
何為後街經濟?良好運作的後街經濟怎樣反哺主街、讓商圈整體升級?對此,本報記者進行了探訪。
做強城市商圈“毛細血管”
“後街”概念與“主街”相對,主要是指商業中心內部或周邊的支馬路。在城市商圈建設中,後街也可大做文章。
在北京,原本低調“隱居”在北京市百貨大樓和Apm購物中心背後的兩條後街——王府井西街、王府井東街“別有洞天”,這裡的商業外擺區、兒童業態聚集區如今是王府井的熱門打卡地。王府井大街277號院則變為王府井後街經濟“一院、兩街、多節點”的中心——“金街會客廳”,不久前還成功舉辦了首場招商推介活動。
後街不大,功能不少。在王府井西街,一對年輕夫婦告訴記者,孩子們可以在此野餐、露營、踢球、戲水,附近還有兒童消費體驗區、兒童藝術劇院、供全家人休憩的餐飲咖啡業態等,是全家人消夏避暑的好去處,“這裡改造成兒童友好街區以後,週末再也不用操心去哪兒‘遛娃’了。”
“如果説主街是商圈的大動脈,那麼後街就像毛細血管。”北京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講師高辰穎告訴本報記者,“後街經濟”通常指利用支馬路打造一批以特色品牌為引領、多元業態融合發展的特色商業街,協同主街構成兼具商業硬實力與人文軟實力的商圈發展模式。
為什麼要發展後街經濟?從空間形態看,商圈主街通常是標準化商業區,空間形態呈條狀;後街則大多為非標準商業空間,空間形態呈塊狀。“發展後街經濟可以為城市標誌性商圈提供新動能,通過‘條塊結合’‘魚骨佈局’,配合主街提升商圈能級、規模和輻射範圍。”高辰穎説。
上海是國內最早提出發展後街經濟的城市之一。在商業氛圍濃厚的南京西路商圈,吳江路、愚園路、威海路、陜西北路等後街早已聲名鵲起,從咖啡館、茶藝吧、深夜食堂到百年老鋪……一條條支馬路和小弄堂構成了城市商圈“精細且精彩”的毛細血管。
從承載功能看,主街通常為大型商業綜合體,入駐主體包括頂級奢侈品牌、快消品牌、連鎖品牌等,主要滿足普遍性消費需求。“發展後街經濟,可以對接最新消費導向,優化商圈業態配置,使後街成為特色品牌和獨立小店的創新創業地,以個性化、多元化的商業形態,滿足圈層化消費需求。”高辰穎説。
在廣東省廣州市,北京路商圈以北京路為主街、惠福東路等為輔街,結合越秀書院、李白巷等,打造背巷文化、後街商業。主街的“商業軸”、後街的“慢行休閒軸”和陳家祠、西堤等文旅資源,共同構成了商文旅特色型商圈。
高辰穎分析,大城市核心商圈往往兼具“城市會客廳”和“城市形象名片”的功能,發展後街經濟可以滿足城市核心商圈的經濟、文化、社會等多重發展目標,促進商圈功能升級,打造體現自身特色、具備廣泛影響力的標誌性商圈。
後街改造要破解“小、散、亂”
打造“後街經濟”不容易。不少城市商圈的後街改造,面臨著空間小、産權散、分工亂等問題。後街經濟如何突破“小、散、亂”瓶頸?
——空間小,可以通過資金補貼、政策支援,給後街發展鋪好路。
受限于空間條件和居住屬性,後街商業承載力往往不如主街。基礎設施薄弱帶來停車難;經營活動産生垃圾、噪音污染等,可能影響居民生活;改造涉及的街區更新、物業維護等工程量大,投資回收週期長……這些都需要政府強化政策支援,做好門檻設定、資金補貼等工作。
高辰穎認為,“有形的手”應在後街經濟發展初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如強化專項資金支援力度、通過整體行銷促進品牌推廣等。“例如,上海市靜安區明確了後街經濟建設相關項目的支援標準,對後街品牌調整與引進、進行街景改造維護進行資金補貼,同時推動後街歷史文化資源逐步分類向社會開放,提升了街區影響力。”高辰穎説。
——産權散,需要政府主導和市場運作協同發力,給後街發展把好脈。
國內許多城市傳統商圈支馬路也是老街區、老社區,存在街區産權碎片化、改造推進速度慢、統一管理難度大、業態內容更疊慢等問題,需要以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模式進行改造。
高辰穎介紹,目前各大城市後街市場化改造有兩種典型模式:一是組建平臺企業統一運營管理,如上海市長寧區屬國企和城市更新運營商共同設立文化公司,推動愚園路整體更新工作,通過資源置換、市場化租賃等形式破解街區店舖産權分散問題。二是服務外包,引入商業運管企業,如重慶市渝北區賦予企業在商業形態調整方面的自主權,推動紫薇路由“汽修一條街”升級為“重慶小曼谷”。
——分工亂,應以科學規劃、精準定位,給後街發展定好基調。
據了解,部分城市開工後街經濟項目時,對市場需求、居民消費水準、發展潛力論證不足,造成定位不夠清晰、業態嚴重同質化,反而消減了衚同、弄堂原本的“煙火氣”,甚至催生了商戶經營不善、入駐率低等新問題。
“後街改造應對業態功能預先進行整體規劃、精準定位。”高辰穎認為,後街改造的關鍵是構築起與主街空間相連、功能互補的後街群落。例如,上海市靜安區在細分目標客群需求的基礎上規劃後街業態功能,形成了南京西路商圈“休閒生活帶+文化體驗軸+專業街”格局。重慶市渝中區則圍繞解放碑-朝天門商圈核心主軸,打造七大歷史風貌區、快旅慢遊的特色步行系統,更新督郵街等10條支巷,形成了“一核兩濱七街十巷”的後街經濟集群。
打破“千店一面”“千街一面”
後街不是簡單復刻主街商業模式,記者了解到,發展紅火的後街都較好地避免了“千店一面”“千街一面”的同質化情況。
有些商圈後街依靠專業化的商業功能,提升消費體驗的不可替代性。
在北京市建外SOHO商圈,臨街商鋪環抱中,10余條小街穿插于樓群之間,構成獨特的後街生態。“這裡集中了許多知名婚慶品牌,婚禮策劃、禮服租賃、婚紗攝影等一應俱全。”市民王先生告訴記者,自己剛在一家商鋪預購了婚禮上的甜品,接下來準備定制伴手禮,“來回幾步路,就能‘一條龍’搞定備婚。”
有些商圈推動後街經濟與“首店經濟”“夜間經濟”等融合發展。
浙江省寧波市鼓勵國內外知名零售、餐飲品牌在核心商圈設立全球性、全國性和區域性首店,如海曙區出臺獎勵政策,對註冊落地的寧波首店、浙江首店、全國首店,向引進品牌的商業運營主體發放獎金,為後街經濟增添更多差異化內容。江北區則對老外灘商圈現有的濱江建築、景觀步道、街巷商鋪等實施夜遊燈光改造等工程,打造餐飲、購物、娛樂等為一體的夜間經濟樣板。
有些商圈立足自身特色,強化品牌效應,滿足居民與遊客的全客層需求。
重慶市渝中區圍繞“後街、天臺、江岸、步道、洞穴”等五大資源要素,圍繞解放碑商圈,打造特色消費場景,形成了山城巷、戴家巷、小黃樓等特色街區組成的“後街群”,輕軌穿樓、洪崖洞夜景等成為當地旅遊業的名片。今年4月,渝中區又選取10條潛力街巷進行新一輪改造與開發。“只要後街的內容夠好,支援政策就一定可以覆蓋,助力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的城市‘微表情’。”渝中區商務委主任江南説。
高辰穎認為,發展後街經濟的關鍵在於因地制宜。改造前,應建立包含空間數據、産業數據在內的後街經濟數據庫,評估本地後街經濟發展潛力,結合城市總體規劃等劃定重點片區,明確後街經濟街區範圍,引導發展商業休閒型、歷史文化型、創新創業型、生活服務型等類型的後街。
北京、上海等“留白”不多的超大城市,如何發展“後街經濟”?“盤活存量資源是重點,可通過設景、造節、做強夜間經濟等方式,提升空間利用率。在內容選取上,將主街外溢的消費功能與商務、運動、文化、金融、科技、設計等功能業態深度融合,讓後街成為數字消費場景的策源地、新型消費品牌的孵化地、高品質文化消費的集聚地。”高辰穎説。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後街經濟”讓城市商圈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