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敦煌:博物館內“觸摸”絲路印記

詩與遠方,如夢敦煌。如果想系統了解敦煌的歷史與文化,那一定要來敦煌博物館看一看。敦煌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和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薈萃和集散之地,誕生了享譽中外、獨具特色的文化。

8月13日,“絲路花開 大道同行”大型融媒體採訪行活動西線採訪團走進敦煌博物館,“觸摸”那些與絲路有關的印記。

走進敦煌博物館,踏入展廳,仿佛有駝鈴聲傳來,嫋嫋孤煙大漠飄飛,綿亙萬里,延續千年。在館藏和陳列文物中,上至新石器時期,下至明清時代。著名的敦煌漢簡,講述著漢晉時敦煌地區屯田戍邊的古老故事。青銅器時期的生産工具、精美的絲綢、早期的紙張、邊關將士使用的軍事用品等,無不向人們訴説著敦煌悠久的歷史。這些珍貴的文物不僅記錄下了敦煌先民們在這塊“沙漠綠洲”中的生息繁衍,也成為了古絲綢之路興盛輝煌的歷史印記。

館內工作人員介紹,敦煌博物館成立於1979年,新館建成于2011年,建設用地1.6萬平方米,呈長方形,東西長129米,南北寬100米,地面二層,建築高度24米。建築方案由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大師崔愷主持設計,整個建築外形色調融長城、烽燧及古城堡式建築等文化符號于一體,美觀、莊重、大方。新館建築面積7500平方米。

“現館藏石器、陶器、銅器、瓷器、絲綢、漢簡、磚刻等14類館藏文物13524件(套),其中一級文物138件(套),二級文物411件(套),三級文物1404件(套)。”工作人員説,敦煌博物館基本陳列展覽整體佈局分一序廳和五個展廳。第一展廳兩漢敦煌的大發展,第二展廳魏晉南北朝敦煌的繼續發展,第三展廳隋唐時期敦煌的繁盛,第四展廳吐蕃與五代及宋、元、明時期,第五展廳清代對敦煌的開發。一序廳、五展廳,大廳式與貫通式相結合,採取大場面、全景式,細節上求精,形式上求活。使展櫃、文物、燈光、色彩與整個空間統一和諧,搭配恰當,為主題服務。既簡明扼要,又重點突出。

據了解,敦煌博物館自成立以來,接待各國政要及中外遊客達數百萬人次。博物館館長石明秀告訴記者,這些年通過一些顛覆性的辦館理念,持續創新展陳方式和開發系列爆款文創産品,讓敦煌博物館通過不拘一格的跨界合作,吸引年輕人慕名“逛館”和傳承文化。近來參觀敦博的遊客明顯增多,豐富的館藏文物、生動的歷史故事,吸引了更多年輕遊客到博物館觸摸歷史記憶、感知敦煌文化。

石明秀認為,打卡博物館之所以成為現代人的一種新生活方式,是社會大眾對精神文化産品的需求日益旺盛的有力印證,也是增進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為了把最有厚重文化內涵的館藏文物,更加精彩地展陳出來,目前官方正在對敦煌博物館進行改造升級,計劃未來把青少年教育、公眾教育、敦煌學術論壇講座等植入其中,通過不斷搭建各種平臺,深情講述絲綢之路上的敦煌故事。記者 謝斌

來源:三秦都市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敦煌:博物館內“觸摸”絲路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