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專家學者齊聚治多共話唐蕃古道文化

為了更好展現縣域內源文化·唐蕃古道文化所形成的中華文化大融合景象,8月1日至6日,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委、縣政府舉辦第四屆全國嘎嘉洛文化學術研討會暨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生態旅遊高峰論壇和《三江源生態》雜誌治多特刊發行儀式。

本次論壇研討會主要圍繞源文化、長江楚瑪爾七渡口等學術主題進行學術研討,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共話唐蕃古道文化。

西元641年,一支浩浩蕩蕩的送親隊伍,從唐朝長安城向青藏高原布達拉宮進發。一路走來,橫跨1500多公里,跨越千山萬水,留下了漢藏民族交往史上最動人的故事。故事的主角,一個是吐蕃王朝的讚普松讚幹布,一個是大唐文成公主。這是一條連接民族友誼的古道,既是走向和平的大道,又是串連歷史的線索。

作家、嘎嘉洛文化和源文化學説創建者文扎認為,唐蕃古道分東段和西段:東段指的是從長安到鄯城的路程,西段即從鄯城到邏些的路程;唐蕃古道西段到柏海(扎陵湖)為止,有較確切的記錄,到牦牛河,就語焉不詳。然而,通天河是唐蕃古道上繞不過去的一道天塹。進入玉樹境內,有南中北三線通往拉薩。中線是古代漢藏之間的重要官道。當看到通天河七渡口南坡上那條被踏成埡口的古道時,就能窺見古道曾經的壯觀景象。古道北線跨越崑崙山口向西南延伸。

“當年文成公主入藏,我們有理由認為取道中線進藏。”文扎推想,文成公主進入拉薩時出現了從4個方向同時入城的現象,由此可推斷,當時至少有4條路線同赴拉薩的公主進藏隊伍,因而在不知內情的人看來,每條進藏隊都有公主。走到通天河邊,必須跨越這條天塹。古時在800多公里的通天河流域,大的渡口只有嘎域白塔渡口和楚瑪爾七渡口。而能夠承受上萬人安然過河的渡口,唯有七渡口而已。七渡口是唐蕃古道上的必由之路,因而也是文人史官筆下出現頻率最高的地名。

“通過考察,我們認為七渡口是唐蕃古道重要節點之一。”青海民族大學藏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巴表示,唐蕃古道七渡口及治多縣沿線的眾多遺跡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在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值得深入挖掘,傳承弘揚。

嘎嘉洛文化學者、治多縣作家協會主席東周文加認為,這條大道不僅僅是民族大團結的金橋,還蘊含了文化與文明交相輝映的歷史價值。

藏漢語翻譯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研究生李佳寧(仁青貢布)説,羌塘草原是嘎嘉洛文化的源泉,也是《格薩爾史詩》的主要傳播地。通過親身體驗這裡的原生態生活,人們可以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史詩藝人們的詩性思維以及他們詩性智慧的獨特魅力。記者 李增平 通訊員 治文

來源:西海都市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專家學者齊聚治多共話唐蕃古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