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折觥 青銅器中的“動物園”

青銅文化歷史悠久,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在古代,青銅器往往代表著廟堂、王權以及秩序的神秘、莊嚴和威儀。走進寶雞周原博物院,一排排青銅器在展櫃中靜默,凝視著往來遊客,守望著千年歲月。

展櫃中奇特的青銅器裏,少不了造型和紋飾都極為精美的折觥。折觥以羊的特徵為主要器型,結合數個動物形象,共同組成其外形。折觥蓋內和內底部同時書有銘文,是一件兼具“外在”與“內涵”的重器。

壹  偶然現世的窖藏珍寶

如楊志發一镢頭刨出“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一樣,陜西的考古故事,很多都離不開農民與地。1976年12月15日,陜西扶風縣法門公社莊白大隊組織社員平整土地。像往常一樣,社員們悶頭幹活,專心勞作。突然間,一位社員的镢頭刨到了金屬質地的器物。三秦大地上,刨到“寶”的事情時有發生,且那時距離兵馬俑的發現時間非常近。村民們驚喜萬分,立刻將此事彙報給了考古隊。

那時,由陜西省文化局、北京大學、西北大學等單位共同組成的陜西周原考古隊,正在不遠處的周原遺址開展考古發掘。接到消息後,考古隊立即趕往現場。在村民發現青銅器之處,專家們發現了一處大型青銅器窖藏。

窖藏內共出土墻盤、折觥、刖人守門方鼎、商尊、豐尊、父辛爵、微伯鬲、孟爵等青銅器103件。其中,帶有銘文的器物達74件。這是周原考古隊首次發現大規模的青銅器窖藏,也是一座埋藏豐富且較為完整的西周青銅器窖藏。

這個窖藏就是後來聞名天下的莊白一號窖藏,也稱微氏家族青銅器窖藏。微氏家族原來擔任商朝貴族微子的史官,商朝滅亡之後繼續擔任周朝史官。其家族窖藏青銅器種類很多,許多有銘文,記錄了微氏四代人的事跡。

莊白一號窖藏長1.5米,寬1.1米,深1.2米,雖然面積不大,但存放的器物眾多,窖坑規整有序,青銅器擺放整齊、相互嵌套。難得的是,窖藏內的器物之間填有草木灰。得益於草木灰的保護與隔斷,器物基本保持了窖藏之初的模樣,足以見得窖藏主人對這批器物的珍視。

這批青銅器造型雄渾大氣,紋飾精美繁複,銘文內容極為豐富,為西周曆史、青銅器斷代以及古文字的研究提供了極其重要的資料。

在這103件青銅器中,折觥精美、獨特。觥是飲酒用的器物,也是青銅禮器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有龐大的重量與容量,用“盛酒”來描述其用途更為合適。觥主要流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中期,多為殷商遺民使用。大部分觥是橢圓形或方形的器身,蓋製作成有角的獸頭或長鼻上卷的象頭狀。有的觥會把整個青銅器做成動物狀,頭背為蓋,身為腹,四腿為足,裝飾紋樣與青銅器中的尊、卣類似。

西周中期以後,觥這種器形逐漸消失。“這一現象或許與周人的抑酒政策有關。由於周人的‘禁酒令’,周朝鑄造的酒器也就越來越少了。”寶雞周原博物院講解員權瑞雪解釋,“折觥上的銘文顯示,這件青銅器鑄于西周昭王時期。西周昭王、穆王時期,確立了以周人為主的本體文化,殷商遺民文化衰落。”

貳  “動物園”般的藝術形式

古詩中常常可以見到對觥的吟咏。唐代詩人劉禹錫有詩句“金觥雹凸棱”,韋莊詩曰“更憐紅袖奪金觥”。最廣為人知的還要數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提到的“觥籌交錯”。只此四字,就把酒席上酣醉如狂的情形刻畫得惟妙惟肖。此後,人們就用“觥籌交錯”來形容相聚宴飲時極其歡樂的情景。

陜西出土的觥比較少,截至目前僅發現3件。除了牛觥為商代之外,折觥和日己觥都是西周中期的青銅器。折觥名稱的由來源於一個名叫“折”的人,是他製作了這件觥。他的官職是“作冊”,所以折觥也被稱為“作冊折觥”。作冊是商周時期的史官名,主要負責掌管著作簡冊,王冊命臣下時,作冊就在旁邊宣讀並授給臣下。

折觥通高28.7釐米,通長38釐米,腹深12.5釐米,重6.7公斤,造型穩重,鑄造精美,紋樣繁複,裝飾富麗,具有非常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從正面看,折觥的造型是一隻臥著的肥羊,整體可分為器蓋與器身兩部分。觥體呈長方形,前有流,後有鋬,羊頭、龍背、饕餮尾。兩隻碩大的羊角向下彎曲,兩角之間夾飾一個龍頭,高鼻鼓目,兩齒外露,牙齒的形狀宛若捲曲的蝸牛;從頭頂處開始,在蓋脊正中延伸一條扉棱,直到尾部;兩側各飾一條卷尾顧首的龍。羊在古代是“祥”的象徵,以羊作為主體,有祈望吉祥的含義。頸部的扉棱為龍形,蓋的頸部以下,裝飾有一個饕餮紋面,在饕餮的頭端加鑄了兩隻立體獸耳。

觥體後部有一鋬,上部為牛首,中部為鷙鳥,下部為垂卷的象鼻,兩側還有突出的象牙;尾端是魚尾造型,圈足扉棱間飾有回顧式龍紋。器底可見明顯的對角線交叉范痕。

器身曲口、寬流、鼓腹,每邊的中線和邊角都飾有透雕的扉棱式脊,組成幾組饕餮紋面。折觥的紋飾通體分為3層,以獸面紋、夔紋為主紋,雲雷紋為底紋,其間配以象、蛇、鸮等動物,形態生動逼真。折觥造型精奇凝重,紋飾流暢富麗,巧奪天工,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

“在距今3000多年的西周時期,人們能澆鑄出如此精美的器物,不但要有高超的藝術想像力,還要有縝密而嚴謹的合范技術。折觥足以證明古人在青銅器製造上的精湛技藝。”權瑞雪説,“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在一件青銅器上見到如此多的動物形象,看到這件青銅器中的‘動物園’。”

參  內藏玄機的銘文記錄

1982年,國家發行《西周青銅器》紀念郵票時,《折觥》成為最佳雕刻版郵票。這不僅與它奇妙瑰麗的造型有關,也因為它“腹有詩書”。

青銅禮器出現銘文約起源於商代中期。早期的銘文大多是族徽和祖先廟號,商代末期開始,青銅器銘文中開始出現敘事性內容。到西周時期,幾十字到上百字的長篇銘文在青銅彝器中時有出現。銘文中有關政治、社會、禮儀、經濟的資訊大大增加,但大多在結尾處會增加説明,寫明製作此器的目的是貢獻給死去的先祖,且傳承給家族後代。

折觥是目前出土的銘文最多的觥,其蓋內鑄有銘文,器身內底部也鑄有銘文。器蓋同銘,分別為四行、六行,各四十字。

銘文大意是,昭王十九年五月戊子這天,王在厈這個地方(灃京一帶),命令擔任作冊的折,代天子為相侯贈土地,同時,昭王又賞賜給折許多青銅和奴僕。為了宣揚王的美德和恩惠,折便為父親乙鑄造了這件觥以作紀念。

為什麼在觥的蓋內和內底部都有銘文呢?一些專家認為,由於觥是宗廟祭祀中使用的一種盛酒禮器,這些禮器在祭祖的時候可能會被實際使用,在這種情況下,銘文和祭祀用的酒會發生接觸。周人認為,銘文接觸禮器中用於祭祀的食品或酒水,可以把文字內容表達的意願直接傳遞給祖先。

正因如此,莊白一號窖藏的主人才如此看重這些青銅禮器。青銅器在商周叫吉金,本色應該是金色。在製作青銅器時,所用鉛錫的比例不同,會讓青銅器呈現出黑或白色。折觥出土時,烏黑髮亮,看不到歲月氧化形成的銅綠,應該是製作的時候進行了特別的加工,形成均勻、緻密、光亮的黑色“保護層”。加之窖藏主人的精心保管,生成銅綠的“途徑”被阻斷,折觥一直停留在製作初時的黑色。正因如此,它才能在千年後,以烏黑錚亮的模樣驚艷世人。

折觥作為古代的祭祀器具,具有特殊的意義。它是中國古代貴族階級權力和地位的一種象徵,帶有著商周獨特的民族色彩,充分反映了周朝系統嚴密的禮儀制度以及當時高超的製作工藝。觀察展櫃內的折觥,仿佛也能感受到屬於那個時代“觥籌交錯”的記憶。記者 趙茁軼  實習生  周家禾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折觥 青銅器中的“動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