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讓非遺“破圈”丨西安鼓樂在“融合”“觸網”中守正創新

陜西西安大唐芙蓉園裏,舞臺劇《鼓》展現西安鼓樂之美,贏得觀眾掌聲陣陣;網際網路上,大唐芙蓉園東倉鼓樂的直播間裏,身著唐代服飾的樂師們演奏原汁原味的唐代宮廷燕樂,吸引海內外網友觀看點讚。傳承千年的西安鼓樂,如今正借助文旅融合和網際網路傳播煥發新的生機。

西安鼓樂興盛于唐代,流傳在以唐都長安為中心的關中平原,是中國傳統器樂文化的典型代表。2006年,西安鼓樂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2009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如今留存下來的西安鼓樂百年老社只有六家,東倉鼓樂社就是其中一家。

“東倉鼓樂社在明清時為隸屬皇家糧倉的官辦鼓樂社,在一代代老藝人口傳心授下延續西安鼓樂的香火,又靠著傳承不守舊、創新不離根的理念傳承至今。”東倉鼓樂社主管齊興峰説。

隨著老藝人相繼謝世,東倉鼓樂社曾一度面臨傳承危機。2004年,在東倉鼓樂社社長范炳南組織下,樂社打破西安鼓樂千餘年來“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規矩,招收了百餘名學徒,包吃包住,免費學藝。經過兩年的學習,最終有18人堅持了下來。

2006年,在當地政府部門的幫助下,東倉鼓樂社進入大唐芙蓉園駐場演出。千年鼓樂再次在大唐皇家園林為八方來客奏響。然而,一套完整的坐樂形式的演奏最少需要90分鐘,觀眾很難有耐心聽完。只有創新編排才能讓西安鼓樂真正“活”起來。

2021年大年初一,一場融合了西安鼓樂、倣唐樂舞和現代聲光電技術的唐代宮廷燕樂舞臺劇在大唐芙蓉園紫雲樓的劇場裏上演。

“鼓,是時間送給人的禮物,擊鼓之人被叫作鼓師,鼓師的使命就是把這份禮物一代代傳下去……”舞臺上,老者滄桑的話音落下,一個來自大唐長安的少年曆經考驗成長為一代鼓師的故事徐徐展開。

“第一次聯排完,我們所有演員都哭了。這部劇講的就是我們在場的每個人、也是歷代樂手和西安鼓樂的故事。”東倉鼓樂社樂手劉奇説。《鼓》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西安鼓樂表演,展現了中國傳統音樂“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的要義,和樂手們傳承鼓樂的精神。

融合了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舞臺藝術的《鼓》抓住了觀眾的心,在今年春節、五一等假期,一天四場演出場場爆滿。

可就在前兩年,受到疫情影響,現場演出時常取消,東倉鼓樂社再次陷入困境。不少樂手為了增加收入開始兼職送外賣、幹代駕。“排練時明顯感覺大家精氣神不如從前了,得想辦法改變。”齊興峰説,就在這時,抖音直播給了他啟發。

做好演出造型、拿上樂器、架起手機,2022年4月東倉鼓樂社開始在網際網路上開闢“第二舞臺”。讓他們沒想到的是,第二場直播時的同時線上人數就達到了3800人。

“我們沿用的是中國古老的記譜方式——工尺譜,靠的是老藝人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每場直播中,除了表演樂曲,樂手們還要向觀眾介紹西安鼓樂的歷史傳承、記譜方式等,讓更多人認識這門古老的藝術。

經過一年多時間,東倉鼓樂社在抖音平臺上收穫了75萬粉絲,有近6000萬人觀看過東倉鼓樂社的直播,去年全網播放量達到4.2億。觀眾的喜愛給了樂手們信心。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風格,想要發展,就需要守正創新。”齊興峰説,隨著粉絲增加,他們開始在直播中增加傳統樂曲,沒想到觀看數據也很不錯,越來越多的觀眾開始入門。西安鼓樂在網際網路平臺上紮下了根,有了生命力。(記者蔡馨逸)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讓非遺“破圈”丨西安鼓樂在“融合”“觸網”中守正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