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綠色“長城”現新疆

此刻,盛夏陽光照射著中國西部166萬平方公里的疆域,很多徜徉新疆的遊客驚奇地發現,與想像中的大漠戈壁截然相反,在或長或短的新疆旅程中,大部分時間,視野裏是連綿的綠色。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在毫無意識間,遇到了人類生態史中的豐碑。

時間回溯到1978年,中國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年。當這個偉大國家面向世界吹響改革開放的號角時,一項護佑萬千生靈的宏大生態工程在中國北方徐徐拉開序幕。45年過去,這項名為三北防護林的生態工程如綠色長城橫亙天地間,新疆成為這道“長城”西段的建設主戰場。在其護佑下,片片綠洲散落天山南北,讓人類文明在亞洲腹地熠熠生輝。

國之重

扛使命于雙肩

荒漠化是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態問題。45年前,一道沉重的生態枷鎖壓在中國肩上。這個人口最多的國家,更是世界上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三北”地區——西北、華北以及東北西部地區尤為嚴重。東起黑龍江,西至新疆,一度形成了萬里風沙線。

新疆沙漠面積達44.06萬平方公里,佔全國沙漠面積的64%。“氣候乾旱、降水稀少、多風,生態環境脆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國家荒漠—綠洲生態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永東説,新疆是世界上沙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防沙治沙難度極高。

在阿克蘇市,沙漠離城區只有6公里,並以每年5米的速度步步逼近。一年有一百天的時間都在刮沙塵暴,沙如巨獸,城似幼雛。天天吃土、月月埋沙的阿克蘇人民苦不堪言。

“一颳風,睜不開眼。大白天,眼見著天就被刮黃了,連對面的人都看不清,進屋就得開燈。”麥麥提依明·阿木提25歲進入柯柯牙林管站工作,如今已近花甲,“一場大沙暴,車輛的漆都被風沙打掉了,露出的全是鐵皮。”

老百姓多麼渴望綠色。沒有樹,只能任狂沙從大地上肆虐而過。整個新疆沙漠邊緣綠洲面臨的情況,皆是如此。更要命的是,作為西北風沙的重要發源地,大風一起,新疆多地浮塵揚沙直上雲霄,隨風東移數千公里,在高空與其他地區的沙塵混合,紛紛颺颺覆蓋著華北,最遠甚至可以漂洋過海到朝鮮半島。

人的命脈在田,土的命脈在林和草!誰都希望地里長樹,可誰去種呢?誰有力量去種呢?要改變大地的環境,要種的不是一棵樹,而是千萬畝林!新疆苛刻的綠化條件,已經完全超出了單獨個體的植樹能力。

一個人面對沙漠,是絕望的!但2500萬人,不是!

與祖國改革開放同步,集全疆之力,背靠整個中國的“三北”工程新疆段,在天山南北轟轟烈烈開展起來了!

大地上

奮鬥艱苦卓絕

艱苦卓絕,這四個字深深刻印在“三北”工程的建設史上。人們在難以想像的條件下植樹造林,一點點恢復著被沙漠蠶食的綠色。

和靜縣哈爾莫敦鎮哈爾莫敦村,付志周常常會在夕陽余暉下,登上家對面的山坡查看植被長勢。“每次上來都覺得人真偉大,以前的荒地現在都成樹林了。”付志周説,“想當初沙漠把我從富人變成了窮人,但現在我和大傢夥兒不光富了,還一起給娃娃們留了個綠色的家!”

上世紀70年代,年輕農民付志周響應“三北”工程建設號召,走向沙漠,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治沙造林生涯。“單打獨鬥沒法完成沙區造林,只有全社會都參與進來,才能形成合力,改變生態環境。”付志周説。

多年來,新疆不斷調動各方社會力量參與“三北”工程建設,已逐漸形成“喬、灌、草,點、帶、面”緊密結合的防沙治沙體系,有效阻止了流沙前移。

1986年,阿克蘇地委和行署決定在柯柯牙荒漠開展綠化工程,以阻擋不斷向城區逼近的黃沙。“就是想阻擋風沙,給阿克蘇人民一個理想的生産生活環境。”時任地委書記頡富平的話樸素而直白,“當時想著有朝一日能用樹把阿克蘇圍起來,大家的日子就好咧。”

“很多地方土壤板結、土質堅硬,十字鎬砸下去就是一個小白點,挖掘機也束手無策。”頡富平説。駐地部隊官兵積極參與平整土地,以爆破作業松土,幹部、群眾、學生自帶乾糧浩浩蕩蕩開赴柯柯牙工地一線……數百條洪溝填平了。

1987年,阿布來提·買買提尼亞孜帶著全家9口人,從溫宿縣來到柯柯牙,最大的孩子8歲,最小的才2歲。如今他已83歲,孩子們接替父親管理著果園。

“當時太辛苦了,娃娃們全部在土裏頭長大。我和老婆子提著桶,一個坑一個坑澆水,一點都不敢浪費,要讓樹活才行。當時想暫時辛苦,以後樹綠了可能會好,阿布來提你要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就是這樣哄著自己往前走。”説著,老人的眉頭突然舒展開來,“但是我沒想到會這麼好。一年一年,我像看電影一樣看著我家周邊慢慢綠起來。以前這個地方看得遠得很,全部都是黃顏色,慢慢樹長起來了,看不遠了,綠色到處都是。”

一張藍圖繪到底。從種下第一棵樹起,一茬接著一茬幹,阿克蘇各族群眾從未停止綠化荒漠的腳步。柯柯牙區域累計造林115.3萬餘畝,森林覆蓋率由1986年的8%提高到目前的73%。

2017年12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從塞罕壩林場、右玉沙地造林、延安退耕還林、阿克蘇荒漠綠化這些案例來看,只要朝著正確方向,一年接著一年幹,一代接著一代幹,生態系統是可以修復的。

“三北”工程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45年來,新疆各級黨委和政府始終將三北防護林建設工作切實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精心策劃、週密部署,制定和落實促進林業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千方百計籌集林業建設資金支援工程建設,調動全社會參加植樹造林的積極性。每到春天植樹季,天山南北數不清的人們走出家門,數不清的機械馬達轟鳴,所有力量都匯聚在荒原上、沙漠旁、綠洲內,種下的是一棵棵彌足珍貴的樹苗,長起的是一片片綠色奔涌的希望。

截至目前,“三北”工程建設範圍由第一階段的54個縣市區擴展至六期工程的96個縣市區。累計完成人工造林保存面積2275.72萬畝,承載著防風固沙、水土保持、改良土壤、調節氣候、美化環境等重要生態功能的“三北”工程,成為新疆綠洲生態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生態屏障。

征程裏

智慧閃耀時空

在“三北”工程建設40週年總結表彰大會上,新疆林業科學院造林治沙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魯天平獲得了代表最高榮譽的“綠色長城獎章”,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改變自己的生活節奏。

40年間,魯天平做了無數件事,但歸結起來只有一件——在林業建設中創新和推廣造林治沙技術。這位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一年外出工作時間超過200天。每年從冰雪漸消的初春開始,魯天平就會帶著技術資料走遍天山南北的實驗區,一去就是幾個月,直到秋葉泛黃才返回。

“‘三北’工程建設至今,科技貢獻的力量太大了!”魯天平説,“當年我在塔河觀測胡楊林,15公里的觀測段,每一百米就要打一個觀測樁,人要蹲在那裏測量,現在在辦公室,打開手機就可以觀測了。”在造林立地條件極差的新疆,科學理念和技術的加持,成為“三北”工程成功的核心要素。這一工程又反過來為一系列林業新技術大範圍推廣應用搭建了平臺,促進了林業科技成果向生産力的轉化,在很多項目區,科技貢獻率甚至達到90%以上。

炎炎烈日下,沙漠公路兩邊綠意盎然。通過選擇梭梭、檉柳和沙拐棗等適宜樹種,新疆建成了世界上最長的連續穿越流動沙漠的人工綠色走廊——塔裏木沙漠公路。今年6月初,公路兩側,新建的86座光伏電站散佈在生態防護林帶中,幾十口水源井的動力電源接入光伏電網,形成乙太陽能作為動力的灌溉系統,中國石油塔裏木油田沙漠公路零碳示範工程建成投産,成為中國首條零碳沙漠公路。

以塔裏木沙漠公路為代表,新疆在綠洲週邊建設生態防護林。充分利用淺層地下水、苦鹹水和區域天然降水,喬灌草相結合,採取低覆蓋度造林、管件造林、保墑劑造林等技術模式,人工營造胡楊、沙棗、梭梭、檉柳等耐旱耐鹽鹼植被,使流動沙漠基本得到控制,完成造林1.01萬平方公里。而這只是“三北”工程宏大體系的一部分。

黨的十八大以來,依託國家、自治區政策項目支援,新疆在綠洲內部,營造農田防護林2853.33平方公里,庇護農田,保障農牧業穩産增收;在綠洲生産生活區週邊,建設防風阻沙基幹林,改善生活環境;在綠洲前沿,建設灌草相結合的固沙帶,把主要風口、風道的流動沙丘逐步轉化為半固定、固定沙丘;在沙漠前沿生態脆弱、人類活動少、暫不具備治理條件的區域實施封禁,以自然恢復和工程固沙為主,累計設立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46個、保護面積5393平方公里,有效阻止流沙前移;45年間,新疆構築起從綠洲內部到沙漠週邊之間的多重防護體系。

這一成就是歷史性的。作為世界第二大流動性沙漠,過去數千年中,塔克拉瑪幹沙漠湮沒了一個個城邦。然而自“三北”工程實施以來,45年時間,新疆沒有一處鄉以上的行政區域因風沙而廢棄。恰恰相反,借助於“三北”工程,人們以鄉村為原點,不斷向沙漠進軍。2022年公佈的我國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新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首次實現“雙縮減”,結束了全國唯一沙化土地擴張省區的歷史,新疆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轉變。

綠洲內

家園欣欣向榮

倘若夏天乘飛機去南疆,每次降落前,視野裏都是塔克拉瑪幹的無邊大漠。然而只要一落地,就立刻沉入了浩瀚林海之中,眼睛所望之處皆是綠色。千里平疇林網如織,農舍阡陌綠樹依依,成為新疆大地上最平常的景象。

在和田縣布扎克鄉托乎拉村,阿布都拉·買買提已經72歲,村中道路兩旁高大的核桃樹有些就是他親手種下的。這裡是“三北”工程一期項目的實施點之一。“那時候全是鹽鹼地,先是種楊樹,後來又在合適的地方種核桃樹當防護林,種樹吃了不少苦。”阿布都拉説。

“風沙和幹熱風是嚴重危害我區農業生産的兩大自然災害。”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生態保護修復處處長王振錫説,“農田林網的建設削弱了風力的強度和影響範圍,調節了近地面的空氣濕度和地表土壤濕度,有效削弱了這兩大自然災害對新疆農業生産的影響。”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977年,新疆糧食單産約為94.4公斤。2022年,這一數據上升到了496.73公斤。王振錫介紹,新疆農田防護林對農業增産豐收的平均貢獻率約為12%,在自然災害嚴重地區的貢獻率甚至超過20%。目前,新疆耕地中的95%都受到“三北”工程的林網庇護。

樹,三分種七分管,這滔滔林海除了紮根大地,更要紮根在一個能夠可持續發展的平臺上。在新疆這樣一個種植管護成本極高的地區,“三北”工程建設的可持續性是極現實的問題。45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工程資金支援力度,但新疆特殊的自然條件和氣候特徵,使得工程建設資金的需求遠大於供給。

人們沒有知難而退,從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到村“兩委”,從阿爾泰山到帕米爾高原,所有人在面對“三北”工程時,都在思考如何才能讓林帶健康永續發展。

“以水定林”,新疆不再一味追求植樹造林面積,轉而更加注重提高林分品質,同時林果業進入決策者視野,並在全社會力量作用下發展壯大。經濟林成為工程重要組成部分,正是這一部分林子,很好地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效結合,為“三北”工程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如今,1800余萬畝林果充實著綠洲,它在夏季綠波無邊,一入秋,白的是葡萄,赤的是紅棗,墜彎枝條的是蘋果,還有果農們的笑臉。這龐大的體量不僅為新疆增添了難以估量的生態資源,更成為新疆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在部分林果生産縣市,林果業收入甚至佔據了當地果農收入的50%以上。

人可富、樹可活、林可用。經過45年積累,通過“生態林、經濟林、景觀林”三林共建的科學模式,“三北”工程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風沙之源變成了星羅棋佈的生態屏障,戈壁荒原變成了碩果纍纍的綠洲果園、各族群眾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為新疆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動力。

自治區氣候中心氣象數據顯示,1961—2022年,新疆年降水量呈明顯增加趨勢,連續無降水日數顯著減少,年平均沙塵暴日數每10年減少1.4天、揚沙日數每10年減少1.6天、浮塵日數每10年減少3.7天,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現象得到明顯緩解。“三北”工程的滔滔林海,彰顯著美麗中國的新疆貢獻。此刻,這偉大工程依然在綿延,愈加厚重。而新疆2500萬各族人民和萬千生靈正棲身綠色長城懷抱之中,欣欣向榮,生生不息!

■記者手記

當我們奔跑時,眼前不再一片荒涼

6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時強調,實踐證明,黨中央關於防沙治沙特別是“三北”等工程建設的決策是非常正確、極富遠見的,我國走出了一條符合自然規律、符合國情地情的中國特色防沙治沙道路。

得到總書記的肯定,柯柯牙的建設者,沙漠公路的守護者,天山南北千百個村莊的幹部群眾,會更加堅定參與生態工程建設的決心。

其實,經過45年的建設,一個深刻的認知,早已在“三北”工程建設者心中凝聚成強大共識: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深入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事關我國生態安全、事關強國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崇高事業。

45年間,無數人殫精竭慮、揮汗如雨,為整個人類在亞洲荒漠最集中的地帶,建造出一座綠色長城,並且還將繼續奮鬥下去,這是怎樣的擔當!

偉大的事業,從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古語有雲: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新疆“三北”工程建設的歷程,是對其最好的闡釋。這裡雲集了中國荒漠化治理最艱苦的條件、最難攻克的問題。如今天山南北的浩蕩綠海,在其形成之初,都是從“種活一棵樹”開始。

種活一棵樹,45年來,人們就是從這個最小最簡單的成績開始,摸索、堅持、奮鬥,不斷創新著“三北”工程的操作方法,不斷更新著“三北”工程的生態理念,不斷豐富著“三北”工程的理論內容。猶如一棵幼苗紮下根來,繼而戰天鬥地,在不斷生長中,腳下根絡遍佈四方,地上軀幹枝繁葉茂。

光陰荏苒,新疆“三北”工程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實現了由單純的營造林向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轉變,實現了由防護林體系向綠色生態屏障轉變。

而山河巨變的背後,是新疆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中生態保障的持續加強,那是“美麗中國”的應有底色。

今天的新疆,人們在滿懷激情地奔跑,奔向希望,奔向明天。而在我們奔跑的時候,眼前不再一片荒涼!記者 劉東萊

來源:新疆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綠色“長城”現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