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丨深化醫改“劃重點” 如何讓醫療服務體系從“有”到“優”?
我國每人平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8.2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主要健康指標居於中高收入國家前列……十多年來,我國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著力解決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
當前,深化醫改面臨哪些重點任務?老百姓有望在哪些方面繼續提升獲得感?7月29日至30日在山東濟南召開的2023全國深化醫改經驗推廣會暨中國衛生發展會議上,多名業內專家盤點既往醫改清單,前瞻下一階段“路線圖”。
“家門口”能否有更多優質醫療服務
推動“大病重病在本省就能解決,一般的病在市縣解決,頭疼腦熱在鄉鎮、村裏解決”,是深化醫改的重要目標。
目前,我國確定了125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醫療服務“高地”覆蓋所有資源薄弱省份。2021年首批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相關專科的跨省就醫,較2019年下降9.3%。
“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已基本完成規劃佈局,下一步重點是推動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國家衛生健康委體制改革司一級巡視員朱洪彪説。
均衡佈局優質醫療資源,基層的診療水準也在持續提升。截至2022年底,全國87.71%的縣級醫院達到醫療服務能力基本標準,累計達到服務能力標準的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超過3萬家。
朱洪彪表示,未來將繼續規劃建設省級區域醫療中心,持續提升地市和縣級醫療水準,加強社區和農村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完善促進分級診療的體制機制,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著眼長遠,要讓老百姓在“家門口”享受到更多優質醫療服務,還需深化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發展壯大醫療衛生隊伍。
此前,全國公立醫院已分別取消藥品和醫用耗材加成。如何夯實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基礎,同時保障公立醫院人員薪酬的來源、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成為一項迫切任務。“下一步的重點是持續鞏固和完善運作新機制。”朱洪彪説。
如何讓老百姓個人自付負擔再減輕
根據最新發佈的2023年城鄉居民基本醫保籌資標準,每人平均財政補助標準為每人每年640元。十年前,這個標準是280元。
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政府衛生支出和社會衛生支出持續加大,個人衛生支出佔衛生總費用比重持續下降至27.7%。
“但一些老百姓實際從口袋裏拿出的看病錢,並沒有感覺到明顯減少。”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醫院發展研究院院長許樹強説,一個重要原因是基本醫療保險報銷範圍外的費用負擔依然較重。
一邊要繼續解決看病貴,一邊是醫療服務價格偏低、部分醫療機構出現虧損,如何破題?
不久前,經國務院同意,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六部門聯合印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23年下半年重點工作任務》,其中明確提出要促進多層次醫療保障有序銜接。
上海市依託“本市職工自願使用醫保個人賬戶歷年結余資金購買商業醫療保險政策”規則,推出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滬惠保”,2021年版投保人數達到739萬人,截至2022年底累計賠付7.9億元,成為基本醫保的有效補充,助力群眾看病再“減負”。
山東省在實現職工長期護理保險全覆蓋基礎上,2022年啟動居民長期護理保險試點。目前全省長期護理保險參保人數達到4112萬人,位居全國第一,更好滿足重度失能人員的長期護理需求。
許樹強認為,深化醫改既要讓人民群眾從自己口袋拿錢的花費越來越少,還要促進公立醫院的發展,可以考慮更多醫療費用由第三方支付的改革舉措。在繼續發揮醫保基金基本保障作用的同時,積極推進普惠型商業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長期護理保險等發展。
怎樣既“用好藥”也“供好藥”
眼下,聚焦兒童用藥、罕見病用藥等,新一輪的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工作正在進行中。
近年來,隨著醫保藥品目錄準入談判、集中帶量採購等多項舉措落地,341個新藥以適宜的價格納入目錄,集採藥品平均降價超過50%,累計節約費用3000億元左右。
在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看來,集採的前期準備工作越發充分,方案設計越發嚴密,惠及百姓的藥品和醫用耗材也越發豐富。
國家醫保局數據顯示,集採在推動藥品降價的同時,也讓原研藥和通過仿製藥品質、療效一致性評價藥品的比例超過90%,高品質藥品的可及性大幅提升。
支援藥品研發創新,常態化開展藥品和醫用耗材集中帶量採購,加強藥品供應保障和品質監管……聚焦醫藥領域改革和創新發展,一系列重點工作將在今年下半年持續推進,確保“供好藥”“用好藥”。
國家衛生健康委體改司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將指導各省至少開展一次藥品、耗材的集中帶量採購,要求年底前實現國家和省級集採藥品數合計達到450個。
此外,據了解,促進醫防協同、醫防融合,推進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改革,提升公共衛生服務能力等,也將是下一階段深化醫改的重要內容,年內有望出臺一系列指導性文件。記者 董瑞豐、李志浩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新華全媒+丨深化醫改“劃重點” 如何讓醫療服務體系從“有”到“優”?)